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化文明:人本根基的介绍

中化文明:人本根基的介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人为本,可以说,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根柢之所在。以人为本,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以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产生过极为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儒家而论,它就一贯旗帜鲜明地主张“人为贵”。儒家认为,就人性而言,人最初与动物并无根本区别。人的自然之性,其实,更多的成分就是人身上所保留的动物性。这些人,将野兽们的丛林法则运用于人类社会。

中化文明:人本根基的介绍

以人为本,可以说,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根柢之所在。

以人为本,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以人为本,可以说,这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连绵不绝、生命力极为顽强的根柢之所在。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的奋斗目标的今天,对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历史遗产进行反思与总结,认真地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历史传统,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以在中华文明发展中产生过极为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儒家而论,它就一贯旗帜鲜明地主张“人为贵”。《诗经·蒸民》中说:“天生蒸民,有物有则。”《郭店简·语丛一》中说:“夫天生百物,人为贵。”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中更感叹说:“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人何其贵者!”但儒家并没有将所有的人复杂的人生概念化、简单化。他们的基本看法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人生境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也会有不同的人生境界。

儒家认为,就人性而言,人最初与动物并无根本区别。《孟子·告子》中说:“食、色,性也。”《荀子·性恶》中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的自然之性,其实,更多的成分就是人身上所保留的动物性。《孟子·滕文公》中便直言不讳地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离娄》中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公孙丑》中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梁惠王》更直斥那些为富不仁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www.xing528.com)

儒家认为,人性高于动物性。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具有人文修养,能够知道自我节制,知道人只能在社会存在中生存,在社会存在中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欲。”义与利,道与欲,二者并非零和关系,但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将人性与兽性明显区别开来。《论语·阳货》中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荀子·荣辱》中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这里则进一步强调了人们必须非常慎重地考虑自己将沿着什么道路、选择什么方法去争取荣誉和利益,是选择人道,还是选择兽道,不同的抉择会使人生得到完全不同的结局。《论语·公冶长》中提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行己,事上,养民,使民,这四个方面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代表了人的社会性主要组成部分。对己,对人,对上,对下,怎样以义制利,以道制欲,孔子所提出的基本要求,难道对今人就没有任何启迪意义么?

中国历来在人生价值或人生境界方面另一最有影响的思想源流,自然是道家。道家同样反对沉迷于物欲。《老子》第12章那段名言已为人们所熟知,这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正基于此,《老子》第3章方才激愤地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于今,当举国人民都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有那么一些人,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将国有资产变为自己私人所有,或者为了牟取一己私利,不惜伤天害理地作伪制劣,坑害他人。他们肆无忌惮地盘剥劳动者,不择手段地聚敛大量财富,过着荒淫靡烂的生活。这些人,将野兽们的丛林法则运用于人类社会。对照一下先贤们的论述,他们究竟是兽,还是人?他们的人生,价值究竟在哪里?这难道不值得每一个人都深深地去思索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