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格兰特失信 | 林肯教训与建议

格兰特失信 | 林肯教训与建议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格兰特将军并没有听从林肯总统的命令,他先是召开军事会议,做出了行动方案后又犹豫不决,他找了无数个理由汇报给林肯,并拒绝攻击罗伯特·李将军的溃败部队。但是写好了信的林肯却没有寄出那封信,联军司令格兰特也并没有看到这封信。就是这封信没能寄出去,林肯通过过去的痛苦经验总结得非常清楚,批评与斥责越尖锐,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越不容易得到。

格兰特失信 | 林肯教训与建议

林肯总统即将去世时,陆军司令斯坦心情很沉重地说:“躺在这里的,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完美的领袖。”

1865年4月15日,星期六清晨,身体消瘦的林肯总统躺在公寓一间家具简陋的卧室里。这个公寓就在他遭遇枪击的福特剧院的对面。一张复制的油画“群马展览会”挂在卧室靠墙的床的上方,一盏煤气灯散发出幽暗昏黄的光。

过去我曾花了10年的时间来研究林肯总统成功的秘诀,同时,我花了3年时间撰写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林肯总统的书。

为此,我当然可以自信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了解林肯总统的人格,以及他的家庭生活。我还特别从林肯的事迹中找出他待人的方法,做了非常仔细的分析。或许,你想问,林肯总统一生中真的没有随便批评指责过别人吗?

当然是有的,但他人生中仅有一次而已。那时,年轻的林肯在印第安纳州的鸽溪谷,他不仅批评,而且写信和讽刺他人,他把自己写好的东西放在别人的必经之路,其中有一封信差点让他遭遇坏事。这件事就是林肯在伊利诺伊州的春田镇做挂牌律师时,曾通过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当众讽刺敌对自己的人,但也仅有这一次而已。

那是1842年秋季,当时年轻的林肯的敌对之人是爱尔兰政客西尔兹,那是一个非常敏感且自尊心极强的人。林肯通过在《春田报》上刊登一封匿名信,嘲讽了西尔兹,这封信在全镇引起了轩然大波。愤怒的西尔兹去报社查寻写信的人,当他得知是林肯后,当即找到林肯希望以决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林肯一向不喜欢与人决斗,他反对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为了自己的面子,他还是答应了西尔兹。林肯的手臂比较长,早年间曾向一位在西点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学习过刀术,所以他的决斗武器就是马刀。到了约定决斗的那天,林肯和西尔兹来到密西西比河边,开始为自己的尊严决一死战。结果,就在决战前的最后一分钟,双方的朋友及时地阻止了这场决斗。

这件事对林肯来说是非常恐怖的经历,也帮助他在后来的待人方面有了更高的提升。从那次以后,林肯再也没写过羞辱他人的公开信,更别说做出讽刺他人的事情了。

林肯一生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不要轻易地评议他人,这样就会免遭他人评议。”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波托麦克军队与南方军队在作战时经常失败,听到每一次失败的消息,林肯心情都很沉重,常常独自在房间里踱步,最后只得更换统帅军队的将领。每当这时,那些打了败仗的将领都会被所有人指责,但只有林肯始终带着平和的态度面对那些将领。

每当听到妻子与别人用刻薄的语言谈论南方人的时候,林肯就会规劝他们:“请不要这样批评他们,在一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做和他们一样的事情。”

1863年7月4日晚,罗伯特·李将军率领着南方同盟军开始向南边撤退,当时正值雨季,整个美国都在暴雨之中,当罗伯特·李将军带着溃败的军队撤到波托麦克时,由于连连暴雨导致密西西比河暴涨,军队完全没办法渡河,而北方联军则在后面乘胜追击。前有洪水,后有追兵,罗伯特·李将军所率领的军队处于进退两难之中。

林肯分析这是结束南北战争的最好时机,既可以歼灭南方同盟军,还可以俘虏罗伯特·李将军。当即他满怀信心地命令联军司令格兰特不必召开军事会议,应该抓住机会攻击罗伯特·李率领的残余部队。林肯先是通过电报发出进攻命令,然后又派遣特使督促联军司令格兰特立即行动。

但就是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联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却错过了。当时,格兰特将军并没有听从林肯总统的命令,他先是召开军事会议,做出了行动方案后又犹豫不决,他找了无数个理由汇报给林肯,并拒绝攻击罗伯特·李将军的溃败部队。结果,等到洪水退了,罗伯特·李将军带着溃败的军队从波托麦克顺利渡河到达密西西比河的对岸。(www.xing528.com)

林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生气,大声喊道:“天啊,格兰特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已经包围了罗伯特·李的军队,只需要一点点力量就可以彻底抓住他们。在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前,随便一个人带领一支军队都可以把罗伯特·李的军队消灭掉,哪怕是像我这样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人也可以做到。”

林肯怀着非常沉重且失望的心情,写了一封信给格兰特将军。但是写好了信的林肯却没有寄出那封信,联军司令格兰特也并没有看到这封信。为什么林肯没有寄出这封信,他在写完信后有一个慎重的思考:“难道就这样匆忙地将这封信寄出去吗?我每天坐在安静的白宫,唯一的行动就是向格兰特下达命令,这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如果我和格兰特一样在葛底斯堡前线,每天面对战争和鲜血,看到伤兵的痛苦,也许我也不会那么着急进攻。假如我性格也像格兰特那样小心翼翼,也许我会在那样的情况下做出一样的决定。”

“现在一切都没办法挽回了,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结束内战的最佳时机。如果把这封信寄出去,只是发泄了内心的愤怒和不愉快,对事情的结果一点用也没有。而且格兰特看完这封信之后,肯定会找借口为他丢失战机而争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有可能反过来指责我,这样就会造成将帅不和,也会影响格兰特在军队里的威望。甚至有可能造成格兰特辞掉联军司令之职的后果,那就得不偿失了。”

有了这样的思考,林肯即便把信写完好也没有马上寄出,而是放在一边,开始自己检讨。在林肯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文件里发现了那封信:

我亲爱的将军:

我相信你根本没意识到李将军逃脱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本来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掌控他,若是可以将他俘获,加上最近一直以来联军在其他战场赢得的胜利,就会加快结束这场战争。

但是因为你延误战机,按照目前的形势推断,将会无限期地拖延这场战争。就在上周星期一,在如此有利的时机里,你都没能歼灭罗伯特·李与他的军队,以后你还会有这种机会吗?现在我已经对你以后战事的有所作为不抱太大希望了。毕竟歼灭罗伯特·李与他的军队的黄金时机已经失去,对此我感到非常痛惜。

就是这封信没能寄出去,林肯通过过去的痛苦经验总结得非常清楚,批评与斥责越尖锐,自己想要得到的结果越不容易得到。

罗斯福总统曾回忆说道,他担任总统期间,每当遇到令人头痛的问题,他的身体就会在椅背上靠着,仰着头看着那幅挂在写字台上方巨大的林肯油画画像。他一边凝视着林肯的画像,一边思考:如果林肯与我处在同样艰难的境地,他会如何来处理呢?他又会怎样解决现在这个问题呢?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常常由于一些小事非常生气,写信训斥他人,那怒火简直可以烧掉信纸。有一次,马克·吐温给一个惹他生气的人说:“你所需要的应该是死亡许可证。你只要开口,我一定会帮助你搞到一份。”还有一次,马克·吐温给编辑写信,在信里说到一个校对企图“修改我的拼写和标点符号”,他以非常严厉的口吻写道:“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情况必须严格按照我的原稿处理,并且让那位负责校对的人将建议留在他那腐朽的脑子里。”

写这种训斥他人的信件,让马克·吐温的怒气发泄了。这样,他的心情舒畅了,而那些信当然没招来任何麻烦,因为他的太太悄悄藏起了那些信,一封都没有寄出去。

或许你很喜欢帮别人改掉不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我十分赞同。不过为什么不能改变自己呢?从另外一个纯粹自私的角度而言,这样做比有意地去改变他人所能获得的益处更多,而且所冒的危险也少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