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器:罗马玻璃进口与传播

中国古代玻璃器:罗马玻璃进口与传播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罗马玻璃是罗马帝国时期玻璃的简称。罗马玻璃繁荣发展之际,中国正处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精美的玻璃器在汉代即输入到中国。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属于地中海沿岸很常见的一种罗马玻璃瓶,它的特征是圆锥形瓶身,长颈,口沿外展后内折成平唇。洛阳东汉墓出土的这件缠丝玻璃瓶是来自罗马帝国的地中海沿岸的玻璃产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罗马玻璃瓶在阿富汗出土,正反映出罗马玻璃向东输送的路线。

中国古代玻璃器:罗马玻璃进口与传播

罗马玻璃是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至公元476年)玻璃的简称。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成为版图囊括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在它疆域最大的时候,从大西洋到阿拉伯海,从莱茵河撒哈拉沙漠均属其统治。罗马帝国的手工业和内外贸易都高度繁荣,城市十分发达。玻璃业是罗马帝国的主要手工业之一。在罗马帝国统治的500多年里,玻璃器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精,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罗马玻璃繁荣发展之际,中国正处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精美的玻璃器在汉代即输入到中国。

1.马赛克玻璃钵与海路交通

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公元67年)出土了3块玻璃容器的残片,为紫红色和乳白色相间的透明体,外壁有模印的辐射形竖凸棱作为装饰。这3块玻璃残片经复原,为带竖凸棱条装饰的平底钵。这种类型的钵在中国很罕见,但在公元前后1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则非常流行。

此种玻璃采用马赛克装饰技法,即将紫红色透明玻璃小块和白色半透明玻璃小块混合起来,经过多次加热,使两种玻璃变软,结合为一体,再模压成形。其成品有类似大理石花纹的艺术效果,非常美丽。首先,两种不同颜色的玻璃一定要选热膨胀系数相同的,否则成品易破裂;其次,还需要按一定规律排列,才能达到仿大理石纹路的艺术效果。公元前后罗马领地的玻璃匠经常采用这种技法,他们爱用的颜色多为蓝和白、褐和白、紫红和白,甚至还有用3种或4种不同颜色的玻璃马赛克。在排列方法的应用上,他们也得心应手,成品的纹路千姿百态。中国出土的玻璃器皿中只有这件采用马赛克技法,以玻璃残片的质量来看,当出自纯熟地掌握此种技法的工匠之手。该残片为钠钙玻璃,氧化铝的含量较高,氧化钾和氧化镁的含量很低,均不超过百分之一,符合罗马玻璃的标准组成。此种玻璃残器的器型、制作方法、装饰手法及其主要成分,都与罗马帝国的同类产品相似,年代上也相符。与此很相似的一件器皿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是英国1世纪遗址中出土的。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出土的3块马赛克玻璃钵残片,是离产地最远的最早的罗马玻璃。

广东广州横枝岗西汉中期墓出土的3件玻璃碗,有可能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的罗马玻璃。这3件玻璃碗的器型、颜色完全相同,都是平底直口,口径10.6厘米,底径4厘米,壁厚0.3厘米。深蓝紫色,半透明,模制成形。外壁经过打磨,口沿下刻有一道阴弦纹。内壁光滑无痕,可能经过光焰抛光。

广西汉墓出土的钾玻璃容器,虽然在化学成分上与罗马玻璃有差异,而且器型上比较有地方特色,但其制作工艺,特别是固定在车床上抛光的工艺,与同时期的罗马玻璃工艺是一样的,这是有原因的。《汉书·地理志下》记述了汉代的海路交通,“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厓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这一段记载相当详细。日南在今越南顺化以北的广沿一带,汉时在中国的版图中,是南方的屏障要塞;徐闻、合浦即今天广东徐闻县和广西的合浦县。这3个地方是汉武帝时通往西南海商队的出发点。乘船航行5个月到马六甲海峡的都元国,又船行4个月到今缅甸仰光以北的邑卢没国,又船行20余日,到达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谌离国,弃船登岸,沿伊洛瓦底江上行10余日,到今缅甸朗勃附近的夫甘都卢国。再顺伊洛瓦底江下行出海,行2个多月即到达印度半岛东南部的黄支国。中国商队用黄金和各色丝绸换取“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其中肯定也包括了玻璃器。

西方的古代文献中也有关于玻璃器东运的记载。公元前1世纪的一位希腊人周航红海波斯湾、印度半岛东西两岸,写下《爱利脱利亚海周航记》,书中记载了中国的位置和物产,也记载了地中海沿岸的玻璃器东运的情况。在东西海路交通的重要港口——印度的本地治里出土了1世纪的罗马玻璃残片。其中一块模制的竖凸棱条钵的残片与江苏邗江甘泉2号墓出土的残片很相似,另一块凸弦纹碗的残片与广西贵县出土的碗几乎完全一样。文献和出土实物都说明,最迟在汉代,东西两大文明间即存在着海路交通。(www.xing528.com)

2.缠丝玻璃瓶陆路交通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了1件缠丝玻璃瓶。瓶子的形状类似现代化学实验室用的烧瓶,高13.6厘米,口径3.7厘米。平底,长颈,瓶身为圆锥形。绿色,透明,外缠绕着白丝作为装饰。玻璃表面附着一层发黑的风化物。这件玻璃瓶不仅器型与中国传统器型不同,而且成形的方法也和中国汉代玻璃器截然不同,是采用吹制法成形的。

玻璃吹制成形法是充分利用液态玻璃的可塑性,利用液态玻璃在温度下降时逐渐变硬直至固态的特殊性质而发明出的一种独特的成形方法。在玻璃吹制成形法发明前,任何其他材料都没有采用过这种方法。吹制法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地中海东岸,是罗马帝国对世界玻璃发展史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河南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属于地中海沿岸很常见的一种罗马玻璃瓶,它的特征是圆锥形瓶身,长颈,口沿外展后内折成平唇。这种玻璃瓶最早出现于1世纪30年代,持续到1世纪末或2世纪初。洛阳东汉墓出土的这件缠丝玻璃瓶是来自罗马帝国的地中海沿岸的玻璃产品,是通过陆路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

阿富汗北境席巴尔甘东北大夏史前神殿遗址古墓出土两件瓶身为圆锥形的罗马玻璃瓶。根据墓中出土的罗马金币、安息银币和西汉昭明铜镜墓地的年代可以确定为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罗马玻璃瓶在阿富汗出土,正反映出罗马玻璃向东输送的路线

玻璃容器非常娇贵,长途陆路运输容易破碎。玻璃珠饰可以通过游牧民族随身携带,在迁徙中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传播到非常远的地方,而玻璃容器只有在商业道路开通之后,通过专业商人的运输,才有可能横穿亚洲大陆。汉武帝派张骞开通西域,使东西直接交通变为可能。地处丝绸之路的中亚人恰恰又是天才的经商民族,在汉代时他们已经直接来到中原地区经商。《后汉书·马援传》:“伏波(马援)类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说明西域的商人不仅长途贩运,而且在内地经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商胡贩客,开款于塞下”。由此可知,东汉时期中亚人经商来到中国的人数不少。

东汉时期,很多中亚人在首都洛阳定居。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支谶就是中亚的月支人,安志高则是来自伊朗高原的安息人,他们都在洛阳从事了多年的译经工作。由此看来,罗马玻璃在洛阳发现是顺理成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