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考古揭示罗马玻璃发现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考古揭示罗马玻璃发现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10.1南京象山7号墓出土的罗马玻璃杯鸭形器是无模自由吹制形成的。总之,这五件玻璃器皿可以归类到罗马玻璃中,它们的具体产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冯素弗墓还出土一些玻璃珠,尚未发表。图10.2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鸭形器3)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出土4件玻璃碗,现存2件,一为封魔奴墓出土,一为祖氏墓出土[17]。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 考古揭示罗马玻璃发现

西晋鱼豢的《魏略》记有:“大秦国出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十种流离。”大秦就是当时文献中对罗马帝国的称呼,这个关于罗马帝国出产十种颜色玻璃的记载是很确切的。罗马玻璃在汉代已经输入中国,江苏扬州邗江甘泉2号墓出土的马赛克玻璃钵残片和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缠丝玻璃瓶,是罗马玻璃在汉代输入中国的证据[8]魏晋南北朝时期,罗马玻璃输入中国的品种和数量都有增加。

1) 南京象山7号墓

南京象山7号墓的男棺前端出土一件完整的玻璃磨花筒形杯,直口,下腹内收,圆底。口径9.4 cm,高10.4 cm,壁厚0.5~0.7 cm。玻璃杯外壁附着一层白色风化层,玻璃无色透明,泛黄绿色,气泡较少,较小。口缘下及底部磨有椭圆形花瓣纹,腹部有七个大纵椭圆形纹(图10.1)。同墓左侧女棺前端也出土一件玻璃杯,可惜已被压碎,从碎片来看,与男棺前端的完整器的器形、质料相似,颜色稍深,呈浅黄褐色[9]

象山7号墓位于东晋门阀豪族琅琊王氏家族墓地内,发掘者推测是东晋初年王廙的墓葬。如果此推断无误,这两只玻璃杯的年代可定为322年之前。值得注意的是,南京附近的东晋大墓中多次出土过这种质料很好的磨花玻璃,如南京石门坎六朝早期墓出土的多块玻璃残片[10]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出土的玻璃片[11]和南京北郊东晋墓出土的浅黄绿玻璃片[12]。后两处出土的玻璃残片成分相似,主要为硅、钠、钙;钾和镁的含量都比较低;值得重视的是,铁的含量很低,说明原材料经过精选;含有微量的锰,说明采用了二氧化锰作为脱色剂和澄清剂,这些都反映了玻璃制造水平之高。这批南京出土的磨花玻璃器的器形、工艺和成分均相似,说明来源可能相同。这种筒形杯的器形,不是中国的传统器形,而在4世纪的罗马玻璃器中,却是常见的器形。这批玻璃器采用磨花技法,这种技法是罗马工匠熟练掌握的。中国出土的早期玻璃器皿中,采用磨花技法的比较少见,南京东晋墓出土的这一批磨花器皿是比较集中的。这种杯子及杯子上的图案和装饰技法都没有在中国同期墓葬的其他质料的器物中出现,应当考虑这批玻璃杯是西方进口的。英国大英博物馆西亚部1970年购进一件玻璃杯(No.134885)[13],其器形及腹部椭圆形磨花与象山7号墓玻璃杯都很相似。

这批玻璃的成分与德国出土的罗马玻璃相似,尤其和科隆4世纪墓葬中出土的淡绿色透明玻璃瓶中残片成分几乎完全相同[14]。那时的莱茵河流域是罗马帝国的第二个玻璃中心。

2) 辽宁北票县(今北票市,下同)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415年)出土了五件玻璃器,有鸭形器、碗、杯、钵和一件残器,都很精美[15]

(1) 玻璃鸭形器。尾部稍残,其他部分基本完好无损(图10.2)。残长20.5 cm,腹径5.2 cm,壁厚0.2~0.3 cm。玻璃为淡绿色透明,内含小气泡。外表附着薄薄的白色风化层,部分地方有蓝紫色的虹彩现象,部分器身与凸起纹饰之间附着较厚的白色或淡褐色风化层。该器形类似动物,长颈鼓腹,细长尾,张扁嘴如鸭,因此称作鸭形器。

图10.1 南京象山7号墓出土的罗马玻璃杯

鸭形器是无模自由吹制形成的。从玻璃炉中挑出玻璃料,经过多种多样的工序,直到吹成为止,这都要求有很高的技术;吹制这种造型复杂的鸭形器,需要更高的技术。这种动物造型玻璃器皿在中国仅出土了这一例,国外也比较少见。1—2世纪地中海地区流行一种鸟形玻璃器,是盛化妆品的,在造型上与这件鸭形器有相似之处,但器身上没有装饰。

鸭形器的装饰是在炉前完成的。玻璃器成型后,又将玻璃料拉成玻璃细条,在玻璃条冷却之前缠绕在器身上作为装饰,这种装饰手法也是罗马玻璃经常采用的。阿富汗伯格拉姆遗址中发现了一批2—3世纪罗马高级玻璃器[16],其中鱼形器的成型、装饰技法都与这件鸭形器相似,另外3世纪莱茵河流域的鱼形玻璃器和猪形玻璃器的工艺与鸭形器也相仿。

(2) 玻璃碗。完整无损,高4.3 cm、口径13 cm、壁厚0.2 cm。玻璃为淡绿色,透明度好,内含气泡。玻璃的质量和颜色均与鸭形器相同,两者有可能是同一作坊的作品。碗的内壁及外壁的上半部基本光洁无锈,有轻微的虹彩现象。碗的底部与下腹部附着白色和淡褐色风化层。直口鼓腹圈足,器形不是十分规整。口沿和圈足的做法比较特殊:口沿向内折卷,呈圆唇;玻璃条粘贴成圈足,玻璃条衔接处清晰可见。碗底部正中有顶底铁杆留下的疤痕。玻璃碗的制作工艺与鸭形器基本是一样的。

(3) 玻璃杯。高8.7 cm、口径9.2 cm,深翠绿色透明,质地纯净,色泽鲜丽,侈口,圆唇,凹底,底部有疤痕。这种器形的玻璃杯多出土于4—5世纪的罗马晚期墓葬。

(4) 玻璃钵。高8.8 cm、口径9.5 cm,深绿色透明,质地与透明度略逊于玻璃碗。口沿部与碗相似,也是向内卷沿,圆底,因底部残缺较多,看不清是否有疤痕。玻璃表面有虹彩现象。罗马玻璃中这种圆底钵的年代一般定在3—4世纪。(www.xing528.com)

(5) 玻璃残器。直径7.4 cm,玻璃的质料、颜色与钵相似。

这几件玻璃器皿的工艺相似,都是无模吹制成型,采用了顶底铁杆技术,口沿内卷成环状,这些工艺都是罗马时期常用的玻璃工艺。玻璃的熔制水平较高,尤其是碗和杯,气泡和杂质都很少,透明度好。从器形上看,碗的器形不太典型,国内外都有;杯和钵的器形国内罕见,在罗马时期的地中海沿岸常见。

冯素弗墓出土的五件玻璃器中,残破复原了的钵经作成分分析,是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基本组成相似,只是钾、镁的含量略高。鸭形器、玻璃碗和玻璃杯均经过电子探针检测,为普通的钠钙玻璃。

总之,这五件玻璃器皿可以归类到罗马玻璃中,它们的具体产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冯素弗墓还出土一些玻璃珠,尚未发表。这些玻璃珠是与玻璃容器来自同一产地,还是另有来源,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图10.2 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鸭形器

3)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

河北景县封氏墓群中出土4件玻璃碗,现存2件,一为封魔奴墓出土,一为祖氏墓出土[17]。祖氏墓出土的淡绿色波纹碗非常精致,内外壁附着白色风化层,腹部缠贴3条波浪花纹作为装饰,每条波纹有10个波峰,3条波纹互相衔接形成网目纹。口沿内翻卷成圆唇,底部缠玻璃条成矮圈足,底部有疤痕(图10.3)。这件玻璃碗的口沿、圈足、缠玻璃条的装饰手法均与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相同;不同的是,这件碗做得更为规整。器壁很薄,约0.2 cm,内壁很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这件玻璃碗经X射线荧光定性分析是普通的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的一般组成相符。

装饰技法与祖氏墓波纹碗相似的玻璃器,国外发现较多,黑海北岸5世纪的罗马遗址出土过许多波纹、网纹玻璃残片,俄罗斯南部还出土过一件完整的波纹高足杯,制造工艺和装饰技法与祖氏墓的波纹碗相似[18]。另外,朝鲜半岛庆州的瑞凤塚[19]及皇南98号古坟[20],也出土了工艺相似的波纹玻璃杯。中国和朝鲜半岛出土的这些玻璃器皿,可能都是来源于罗马时期的黑海北岸。

封魔奴墓出土的玻璃碗,残破复原,绿色透明,风化较厉害,风化层呈金黄色,风化层剥落处的表面凹凸不平,有虹彩现象,玻璃的气泡较多,直口圆唇,腹部有一道细阳弦纹,矮圈足,底部有疤痕(图10.4)。

这件碗是无模自由吹制成型,圈足及腹部的弦纹都是缠绕热玻璃条而成,与冯素弗墓出土的淡绿色玻璃碗的制作工艺相似,不同的是此件碗的口沿没有内卷,而是将口沿火烧成圆唇。X射线荧光分析其主要成分与祖氏墓波纹碗的成分相似,不同的是此碗中含有较多的锡。朝鲜半岛庆州瑞凤塚除了出土一件波纹杯外,还出土了两件蓝玻璃碗,器形与封魔奴墓出土的碗非常相似,只是颜色不同。瑞凤塚的蓝玻璃碗也做了X射线荧光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属于一般钠钙玻璃,值得注意的是其也含有一定量的锡。封魔奴墓与瑞凤塚出土的玻璃碗器形和成分上的相似,说明它们的来源相同,可能都是罗马玻璃。

图10.3 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祖氏墓出土的波纹玻璃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