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沧非遗普查成果,6年工作经验

海沧非遗普查成果,6年工作经验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眼间我来海沧文化馆工作已经6年多了。这些资料是海沧第一次非遗普查的成果,凝结着所有调查人员的心血。大约看了一周时间,我从字里行间慢慢了解了海沧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对自己接下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非遗是人们口口相传,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是最贴近生活的东西。母亲也是84岁高龄。他们激励着我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海沧非遗普查成果,6年工作经验

转眼间我来海沧文化馆工作已经6年多了。6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回首这段时间在文化馆经历的点点滴滴,感悟颇深。

还记得刚来上班的时候,从教师改行过来的自己还不太清楚文化馆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群文工作具体要干什么,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第一天的工作是校对厚厚的一叠非遗普查资料。这些资料是海沧第一次非遗普查的成果,凝结着所有调查人员的心血。大约看了一周时间,我从字里行间慢慢了解了海沧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也对自己接下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上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而我国是近几年才开始,算是新生事物。很多人连非遗是什么都不知道。其实我在接触这个工作之前,头脑中对非遗的概念也是空白的。但是慢慢地接触中,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很有意思的。

非遗是人们口口相传,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是最贴近生活的东西。因此,非遗保护工作也不是光坐在办公室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时候我需要下乡,走到村民身边,听他们讲历史,讲典故。

来到馆里的第三年,文化馆启动了拆迁村落民俗调查.我和调查组的成员开始深入钟山、东屿、后井等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在调查中,我接触到了海沧许多淳朴的村民。对于我这个陌生人,他们热情地带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知道的典故和盘托出。(www.xing528.com)

东屿村的柯奋斗阿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村里拆迁点上班,平时工作比较忙,但是每次接到我的电话后,他都马上抽出时间接受采访。有一回讲到东屿渔业养殖的时候,为了让我拍到第一手照片,他还主动带着我下到东屿村的滩涂上,撑着一艘小渔船出海,让我拍到了海蛎养殖、紫菜和红树林的照片。等上岸的时候,他的鞋和长裤都被海水湿透了。

前段时间,柯阿伯打来电话,很不好意思的请我帮忙在网上帮他投票。我一问才知道原来老人家正在评选“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先进个人。我马上回到办公室,打开评选的网站进行投票。投票时,我看到网站上面有柯阿伯的简介,看完后我对他更是肃然起敬。柯奋斗阿伯年近六十还赡养家里的三位老人。九十高龄的姑妈,多年守寡无子无靠,他将其接到自己家里赡养至今已有20年。父亲已86岁,卧床一年有余,他每天为老父翻身换洗尿布与衣裤。母亲也是84岁高龄。除了家里的事情外,他退休之后仍热心于村里的事务,率先拆迁安置,从2010年10月开始每天义务参加东屿村征拆工作。他们家庭被评为厦门最美家庭,他本人随后也获评“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先进个人。

其实像柯奋斗阿伯这种淳朴、和善的老人家,在下乡进行非遗调查的过程中我还不时会碰到。他们激励着我在今后的非遗保护工作中继续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