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护非遗 促进文化建设

保护非遗 促进文化建设

时间:2023-06-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6年,英德市率先成立专门机构并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月1日,政协英德市第九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常委、文广局副局长林超富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议政发言,受到高度关注。不但要做好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等申报项目有关资料的整理,经常性的村落文化调查成为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规工作,这是英德市在此项工作中的一大特点。

保护非遗 促进文化建设

◎ 范桂典

2007年,“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由广东省推荐参加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根据项目价值进行了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同意将该项目列入保护名录。“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与江苏省扬州市、泰州市的扬派盆景技艺、安徽省歙县的徽派盆景技艺一同并入“盆景技艺”(序号870,编号Ⅶ-94)。经过两次的申报,英石传统工艺终于功成名就。而在申报成功的背后,是英德市几年来努力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的一个缩影,综观英德“申遗”工作,主要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起步早是落实申报工作的前提

200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各地根据有关要求,紧锣密鼓地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清远市也根据广东省的安排部署,积极开展了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当时参加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的只有英德和连南两个县(市),第二批以后才将范围扩大至全清远市。

2005年7月28日,省文化厅在潮州举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第一期培训班,英德派出文化干部参加,期间确定“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作为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由英德市委宣传部牵头、英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具体实施,搜集整理有关英石传统工艺材料,重新梳理有关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史。通过逐级申报,2006年5月,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经联席会议讨论通过,该市申报的“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被省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省78个被列入项目之一;同年5月25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凉茶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21家凉茶企业获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英德徐其修凉茶位列其中。这是该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6年,英德市率先成立专门机构并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3月1日,政协英德市第九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常委、文广局副局长林超富题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议政发言,受到高度关注。市委主要领导当场作出重要批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非常重要,英德义不容辞应把这项工作做好,同时对当地的旅游业包括经济发展各方面都有重要推动作用,此项工作市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予以推动等等;并批示市财政安排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启动,指示要加快向国家、省的申报工作,形成一个品牌向外界推介。同年3月13日,中共英德市委办公室下发《关于成立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英委办[2006]11号),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为组长的英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文化宣传部门各有关人员组成。英德成为清远市最早成立“非遗”机构、最早落实专项经费的一个县(市)。随着人员和经费的落实,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迈上正规化轨道

近年来,英德市委、市政府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了建设“山水英德、文化英德、活力英德”的特色化城市目标,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该市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该市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英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工作持续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走在了清远市的前列。2006年至今,已申报成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2项,市级名录7项,县(市)级名录40项。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还形成了理论成果,结集出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村落文化调查是申报工作的有益补充(www.xing528.com)

英石假山盆景工艺是英德市民间手工艺的一大特色,它是当地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整合、加工,以生动的形式,表现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文化态度、生活方式等的一种手工艺术。英石假山盆景制作的工艺还是望埠镇首创的,这种制作工艺史可追溯到明朝清朝陈洖子所著《花镜》记载山水盆景制作用石“昆山白石或广东英石”,充分肯定英石为制作假山盆景之上乘材料。清朝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提出了“大英石”和“小英石”两个概念,其中还记载到英石运至“五羊城”垒为假山,“宛若天成,真园林之玮观也”。英石盆景的制作环节很讲究,专业工匠往往要一丝不苟才能完成。盆景制作好后,可根据个人喜好,或植上树,或种上草,以形成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各种样式。英石假山选用英石构件,一般堆砌成峰林状、悬崖状、岩洞状、叠嶂状等。与英石假山相比之下,盆景选用的构件小得多、精巧得多。传统英石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三五件造成。它的独特的制作流程,进一步拓展了英石的广泛的用途和观赏价值,所以一直以来广受奇石爱好者的欢迎。

不但要做好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等申报项目有关资料的整理,经常性的村落文化调查成为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规工作,这是英德市在此项工作中的一大特点。

通过重视宣传推介工作,英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影响不断扩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和了解,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是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工作的重要途径。

三、收集整理是申报工作的成果体现

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英德市在2006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了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是以纪念当年6月10日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为载体,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动各项活动开展,6月10日前夕,由政协英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与该市文广新局共同编辑的《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出版,全面展示该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是广东省较早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二是《英石》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作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丛书之一种出版发行,标志着在英石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是2007年底,历时半年的搜集整理,作为研究英石的首部志书——《英石志》由赖展将、林超富、范桂典编撰出版。该书是在已出版的《英石》《中国英石》《中国英石收藏传世名录》等书的基础上出版的,全书分“英石发展史”“英石的表述”“英石的文章”及“英石的其他”共四章十三节11万字。该书是英石文化的一个延伸,更是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英石部分的一个小结。四是积极申报国家级名录,2007年,“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由广东省推荐参加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最终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英德市申报工作的最大亮点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没有句号,只有逗号或顿号。在英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在各项工作的有力开展下,英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亮点纷呈,在“文化英德”的建设中继续发挥其重要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是英德历史文化研究者,清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英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