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叶氏祭祖:保护非遗节俗的启示

叶氏祭祖:保护非遗节俗的启示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于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叶氏后人自己组织策划了整场祭祖仪式,克服各种困难,而政府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叶氏后人就是我们非遗保护中讲的社区,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和出发点,对社区中心地位的强调,是贯彻非遗保护伦理原则的前提。叶氏祭祖充分体现了由民俗精英引导的社会参与,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这或许可以成为其他节庆仪式类活动借鉴的组织模式。仪式行为叙事即叶氏祭祖本身。

叶氏祭祖:保护非遗节俗的启示

1.探索民俗精英引领下的社会参与模式

我们在对叶氏祭祖的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两位对叶氏祭祖特别执着和热心的老人,一位是叶雯,一位是叶平。叶雯是退休老教师,现是松阳县叶梦得宗祠管理保护理事会的会长,他从21世纪初期开始筹钱收回叶氏祠堂,之后一直致力于修缮祠堂,2013年发动全村人在桐溪举办中元节祭祖仪式,所有的议程根据他小时候祭祖的回忆举行。目前,桐溪祭祖每年中元节都会举行,吸引了很多叶氏台胞前来祭祖,桐溪村也成为松阳县叶氏祭祖组织得最好的村落。叶平是松阳县文广新局的老局长,他工作时就对松阳的传统文化特别有研究,退休后更是对松阳叶氏研究颇丰,从事松阳叶氏宗谱研究13年,其目前为松阳卯山叶氏研究会的会长。叶平老先生对卯山有独特的感情,只要你对卯山对叶法善感兴趣,他都会亲自带你去卯山介绍卯山的故事,他也一直致力于恢复传统叶氏祭祖仪式。2016年,在叶平的努力下,上千位叶氏后人齐聚叶望公墓园集体祭祖。2019年,在叶平的总策划下,卯山会举办叶氏江南始祖望公南迁1820年秋季大典。叶雯和叶平老先生可以说是民俗精英或者是地方文化精英,民俗精英对于节庆礼仪的推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们把分散在各地的叶氏后人聚集在一起,由于他们的坚持,叶氏祭祖才能克服如场地、资金、人员等重重困难。

在对于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叶氏后人自己组织策划了整场祭祖仪式,克服各种困难,而政府几乎没有参与其中,叶氏后人就是我们非遗保护中讲的社区,社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石和出发点,对社区中心地位的强调,是贯彻非遗保护伦理原则的前提。叶氏祭祖充分体现了由民俗精英引导的社会参与,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这或许可以成为其他节庆仪式类活动借鉴的组织模式。

2.高度关照民众本身

在松阳叶氏村落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叶氏后代这个群体对于崇宗敬祖有强烈的意识,对于自己祖先的认识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叶氏祭祖在松阳具有深厚的民间土壤和群众基础,每一个叶氏后人都知道叶法善的传说,说起叶法善都是满脸的自豪感,对于举办叶氏祭祖仪式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

3.注重传承人认定和培养

节俗类非遗项目不像是传统工艺美术类非遗项目具有严格的传承人评定标准,它往往是由多个人组织,每个人分管一块,这样就会导致在传承人评定过程中出现分歧。虽然现在的非遗法提出可以传承群体申报,但是对于传承群体的范围界定依旧模糊。另外,是对传承人的培养,在卯山叶氏祭祖和桐溪叶氏祭祖调查中也发现,叶雯和叶平是主要负责人,虽然叶氏后人也有个别对于祭祖热心的,但是远比不上两位老人,对于祭祖的认识也远远没有两位老先生熟悉。民俗节庆仪式不像是其他传统手工艺项目,通过刻苦的学习就能技艺精湛。对于民俗节庆仪式传承人来说,更多靠的是情怀和信仰,“宁为乞丐头,也要把叶氏祭祖做好”,这就是叶雯老人对于叶氏祭祖的情怀,而信仰是当今社会紧缺的,这或许是民俗节庆仪式传承需要考虑的问题。(www.xing528.com)

4.遵循传统的适度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迁,节日的传统功能也在跟着转变。如祭祖之前是出于对于鬼魂的敬畏、对于祖先的敬仰,在祭祖时候会述说自己的过错请求祖先原谅,也会述说自己的愿望祈求祖先保佑。而现在的祭祖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祖先的文化认同,是同族人相聚相会的良好时机,特别是对于海峡两岸同祖同根的认同。

在对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在尊重历史再现的过程中也进行创意传承。如桐溪祭祖仪式上在对亡灵的超度中,也包括了对于死去的革命烈士的超度。这体现了叶氏后人对于革命先烈的关怀,从而升华了整个祭祖的主题。在祭祖过程中,叶雯老人还特意设计了诵读《石林家训》的议程,《石林家训》的主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教会了后人做人做事的准则。桐溪叶氏祭祖最后还增加了放河灯的活动,一盏盏河灯带着叶氏后人的祝福飘向远方,整个祭祖仪式是庄严的,而放河灯增加了整个祭祖仪式的趣味性,也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这就是传统节庆仪式功能的转变下的创意传承。

5.节俗仪式需要景观叙事的支撑

根据我们的田野调查,发现叶氏祭祖有着丰富的文字叙事,如叶法善丁丁碑的传说、卯山顶通海井的传说、天师渠、叶法善携唐明皇游仙宫的传说等。仪式行为叙事即叶氏祭祖本身。图像景观叙事即文化景观文化空间的构建。在卯山有着丰富的图像景观,如俭公祠、天师殿、御亭碑、天师渠、丁丁碑、通海井等,据历史资料考证,在卯山最辉煌的时候有30多个道观,最著名的是上观、中观和下观。图像景观是对传统文化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因而对于文化景观的恢复和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去卯山调查的时候发现,如今的俭公祠已经荒废,据叶平老师介绍由于地基下沉,俭公祠已经成了危房,俭公祠属于县级文保单位,对于俭公祠的修缮要走很多程序故而迟迟没有动工。我们之后又去卯山后村以及塘岸角村实地观看了叶氏祠堂遗址,从散落的石柱以及地基上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叶氏祠堂的宏大。现如今,卯山周边还没有一个大规模的祠堂可容纳上千人祭祖,2017年的叶氏祭祖大典也仅仅是放在俭公祠和天师殿中间的小广场上,由于场地狭小,导致祭祖人数需要有限控制。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图像景观叙事,即恢复上中下观和叶氏祠堂,让叶氏祭祖有一个物化载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