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分的存在与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可分的存在与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整体是以部分为前提的,部分又存在于整体之中。因此,只强调可分性而否认不可分性,或只强调不可分性而否认可分性,都是片面的。可分和不可分的这种辩证关系,对于原子核、原子、分子等物质形态来说,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们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都是被经验所证实了的。

可分的存在与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任何一种物质的存在形式,它之所以成为一种物质的稳定的状态,都必须具有其固有的规定性,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这就表明,任何存在物都有它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如果原子中的电子,个个都跑掉了,那么,这个原子就不再是原子了,它将变成一个原子核。但是,在化学运动中,原子是化合和分解的最基本的单位,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因此,物质的各个层次,它们都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物质分化的基本条件。由于具有了这种不可分割性,才有稳定的现实世界,才有世界的多样性。

但是,“不可分”本身就包含有矛盾,这里涉及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谓整体性,就是不可分性。整体又总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它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由于整体的不可分割性,从而使它具有各个部分所不能具有的性质。同样,部分也是相对于整体而言的,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同样必然地要丧失在整体中所具有的性质。如果把整体分割为各个部分,那么,这个整体也就不再是整体了。当然,把各个分离的部分随意地堆在一块,它们也就不能成为整体了。只有当各个部分形成了特定的有机联系和结构时,部分才构成整体。当部分从整体中分割出来时,它本身也就不再是部分而成为一个整体了。由此可见,整体是以部分为前提的,部分又存在于整体之中。相对于部分来说,整体性就是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结,表征着它们的不可分割性;相对于整体来说,部分则是相互联结中的各个关节点,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表征着整体的可分性。由于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因而可分性也就存在于不可分性之中;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因而任何不可分性都包含有可分性。可分和不可分就这样成了不可分离的两极,互为存在的条件,一方离开了另一方,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只强调可分性而否认不可分性,或只强调不可分性而否认可分性,都是片面的。我们说原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在化学运动中它是化合和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不可再分的物质粒子。但是,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在原子的不可分性中又包含有它的可分性。

可分和不可分的这种辩证关系,对于原子核、原子、分子等物质形态来说,是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们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都是被经验所证实了的。“夸克幽禁”假说的提出,使不少人产生了怀疑,以为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但是,辩证法的最根本要求是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自我运动,要求承认基本粒子的不可再分性中包含有可分性。形而上学的公式是:A=A。这种抽象同一性否认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从而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辩证法所主张的是具体的同一性,在同一性中包含有差异和变化。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因为有差异,故能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矛盾,获得同一性。不可分就是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表明矛盾双方的互相联结和相互依赖。可分性就是差异性,表明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可见,物质的不可分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物质的可分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原子是不可分的,但是,只有在普通化学领域中才显示出这种不可分性,电磁过程则可以把原子中的电子分离出来。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显得更加稳定,因为它具有更大的结合能,把它分开,必须有更大的能量。即使在电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原子核仍是不可分的。但是在核裂变中,原子核却被分裂了。所有这一切证明,物质的不可分性是有条件的,相对地,物质的可分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当我们强调物质可分的无条件性、绝对性的时候,只是表明物质层次的不可分向可分转化的这种趋势,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毛泽东同志说:“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切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61]如果认为物质可分到一定层次之后就不再可分了,到尽头了,那么,这种转化的变动性也就被否定了。否认了这种转化的绝对性:第一,意味着对事物矛盾精髓问题的否定。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告诉我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认为,谁要是不懂得这种关系的道理,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物质层次的不可分性的见解,否认了矛盾的共性、绝对性,因而也就否认了上述的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的道理,不能坚持辩证法。第二,意味着人类对物质层次结构的认识,达到了绝对真理的程度,因而也就停止了。恩格斯很早就指出:“如果人类在某个时候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只运用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人类或许就达到了这样的一点,在那里,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数清无限数这一著名的奇迹。”[62]事实上,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正当海森堡等人在否认基本粒子的组成和结构的时候,关于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型,一个接着一个地提出来了,科学上一系列新的物质粒子的发现,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物质无限可分的正确性。不仅如此,人类已经深入到组成基本粒子的更低层次的内部,开始研究夸克的结构。这些事实,至少对于基本粒子没有组成的见解,是一个有力的否定。任何物质层次都是可分和不可分的对立统一,这是物质层次的间断性的连续性和对立统一的反映。不可分转化为可分,可分又转化为不可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从而构成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版,第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版,第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版,第30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6—17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1版,第8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版,第1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6][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第1版,第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7][法]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第1版,第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8][法]霍尔巴赫:《自然体系》上卷,第1版,第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9][德]黑格尔:《小逻辑》,第1版,贺麟译,第313—3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2][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3][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4][德]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6][俄]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55卷,第2版,第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7]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1版,第1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8]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第1版,第15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9][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0][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1][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版,第2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德]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版,第28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俄]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5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4][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5]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第1版,第1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版,第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7]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6—18世纪西欧各国的哲学》,第1版,第56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版,第2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9]《列宁全集》第38卷,第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www.xing528.com)

[30]《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版,第19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1][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2][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3][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3版,第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4][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17—1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5][德]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第1版,第96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36][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7][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8][德]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第1版,第92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39][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3卷,第3版,第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0]《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1版,第350—3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1][美]H.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版,第19—2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2]《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1版,第5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4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马罗哲学》,第1版,第9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4][美]H.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版,第1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5][美]H.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第1版,第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6][英]柏廷顿:《化学简史》,第1版,胡作玄译,第20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7][英]柏廷顿:《化学简史》,第1版,胡作玄译,第19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9]《列宁全集》第18卷,第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0]路甬祥:《毛泽东与中国的科技事业》,《科学时报》,2003年第12期。

[51][英]柏廷顿:《化学简史》,胡作玄译,第1版,第7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2][俄]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3版,第1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3][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版,第1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4][德]海森堡:《宇宙线和物理学的根本问题》,《世界科学译刊》,1980年第2期。

[55][美]美威切曼:《量子物理学》,第1版,第14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6][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第1版,第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7][德]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第1版,第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8][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版,第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9][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版,第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0][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版,第127—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1]毛泽东:《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版,第3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2][德]恩格斯:《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版,第9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