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及其基础

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及其基础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是社会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它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的对象化活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处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因此,只有将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建立在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从而使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诚然,动物也有生产,但是,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它仍然没有超出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

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及其基础

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是社会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它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的对象化活动是人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对象性存在,处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人必须以自然界为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物质的本质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人的生命的新陈代谢,确证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6]历史是以有生命的个人为前提的,任何社会历史活动也都必须以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为前提,以人的自然生活为前提。另一方面,在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中,仍然包含有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使机械化学的技术服务于人的目的。因此,只有将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建立在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才能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从而使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

社会的对象化活动是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人类的起源过程,其根源就在于生产劳动。诚然,动物也有生产,但是,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它仍然没有超出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人的生产则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因而是真正的生产。显然,人的生产是动物的生产的长期发展的结果,并扬弃动物的生产。人的生产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的形成取决于意识和语言,它们都是劳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说:“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7]

语言和意识都是在和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由于有了语言和意识,人才把自己与自然界分开,并与自然物相对立;也正是语言和意识使人把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自然物与其他自然物分离开来,使对象“为我而存在”,以满足需要,实现人的目的,从而形成“为我而存在”的对象性关系。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不包含人的目的性关系,因而是对象性关系的低级形态;社会的对象性关系包含人的目的性关系,因而是对象性的高级形态。马克思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8]人类在从动物界分离的这种进化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从而产生出活动的目的性,把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提升为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因此产生了人类。

在自然界中,例如生物机体和自组织系统中,也包含有合目的性行为,但是,它们不是观念的设计和意识的产物,完全是自然系统本身的特征。在这种活动中,没有人的参与,因而也不存在意识的作用。在自然界中,一切活动,包含有合目的性关系的活动,都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起着作用,任何现象都不是作为人的预期的自觉目的发生的。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总是自觉地追求某种目的。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和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9]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都是在对自己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已经存在着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这个预期的结果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人的活动的目的。活动目的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人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决于对象的性质。当对象的性质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要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它,从而产生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在活动开始时,这个结果只能在观念中存在,于是它表现为目的。马克思在阐明目的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时,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也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10]在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中,人的目的作为活动的规律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是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与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的根本区别。因此,生产劳动不单纯是自然物质之间的变换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物质变换关系,其中同时包含着人的精神活动,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毛泽东说:“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好。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11]这里所说的做或行动,就是社会的对象化活动,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www.xing528.com)

在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中,虽然人的目的、精神活动决定着物质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但是,归根到底,人的目的、精神活动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活动所决定的。人的目的不是纯主观的产物,而是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律的反映。列宁说:“人的目的是客观世界所产生的,是以它为前提的——认定它是现成的、实有的。但是人却以为他的目的是从世界以外拿来的,是不以世界为转移的。”[12]人要在活动中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自由,必须正确地认识客观规律,掌握事物的必然性。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运用于人的活动中。任何目的的具体内容都来自外部世界,作为观念的形式把它设计出来,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只有当目的正确地反映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时,人的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由于人们不能完全地掌握客观规律,活动的结果也往往与最初的目的相对立。恩格斯说:“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被互相干扰,彼此冲突,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一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为的冲突,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为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13]外部世界的规律性是人的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只有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掌握合目的性关系,人们所期望的东西才能如愿以偿。

人的活动目的客观性表明,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必须以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为基础。在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中,同时以扬弃的形式包含着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即客体。要把主观的东西见诸客观的东西,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不仅要正确地确定目标,同时还要正确地选择实现目的的手段。目的的确定和手段的选择,依赖于精神活动,要求思想正确反映客观规律性。但是,一旦思想方案付诸实施之后,使手段作用于活动对象,手段和对象的相互作用便是独立于活动主体的客观过程了,它是纳入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中的自然界对象化活动。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关系是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说:“劳动工具本身由于它对劳动材料发生力学的或化学的关系,它也在它的静形式上被消费。”[14]工业过程、农业过程都是人化的自然过程,是为人的目的服务的自然过程,因而是人化的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

可见,社会的对象化活动不仅是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一切社会的对象化活动都是建立在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的,所以,社会的对象化活动受自然界的对象化活动的制约。这正是列宁所说的:“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客观世界,以它为转移,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