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天人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人的活动需顺从自然的普遍规律,但人亦有认识自然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虽重视天意,但也看重人的主体性,其中较为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就有浓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倡导在建功立业中彰显人生价值,是法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一个哲学命题就是天人关系,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在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中,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一方面人事实为“天”的意志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事也能感动天意。人的活动需顺从自然的普遍规律,但人亦有认识自然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虽重视天意,但也看重人的主体性,其中较为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张岱年、方克立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一方面,用‘人事’去附会‘天命’,把人的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以获得一个外在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人又往往把主体的伦常和情感灌注于‘天道’,并将其人格化,使其成为主体意识的对象化和外在体现。”在天人之间,始终是以人为主导,中国古代哲学都带有鲜明的人生哲学色彩,这蕴含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论学说中。

中国古代的儒家就是人本主义立场的坚持者,儒家是反对以神为本的,他们将学术的关注点投向现实生活,不热衷于讨论彼岸世界的超验神秘话题。孔子是相信天命的,但不关注鬼神等方面的话题,对于怪力乱神是敬而远之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形而上层面的理论缺失,儒家向来不讨论本体论和发生学等哲学命题,只有在宋明理学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后才得以弥补。孔子的目光始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着人与人如何处理好关系,以及现实社会如何维持和谐的秩序。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一种人如何去爱人的思想。这是一种人际关系学,为了实现对他人的仁爱,就必须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别人,如何才能做到限制个人的私欲,以达到对他人的仁爱?这就需要借助“礼”这样一种道德资源,孔子倡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礼”的基本内涵就是调整人际关系的礼义、礼节、制度规范。同时孔子主张在待人时要有礼有节,讲求分寸,不能过分,表现爱人之心要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尊严,“三军可得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在对于如何做一个有理想人格的人时,他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明确主张个体的人格独立,尊重个体的人格与尊严。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就有浓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

道家思想中也透射着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人文关怀。道家与儒家是两种不同的学说,儒家有为,道家无为。与儒家积极认识和再造自然、使自然人文化相对,道家反对肆意妄为、违背自然本性的做法,倡导自然而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君王不能过多地“有为”,这就是圣人之治的模式,也就是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反对采取强制手段,戕害生命,强人所难,保障个体生命,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这里面也包含着一定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道家对个人的价值是充分肯定的。庄子曾给出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人们的本性,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逍遥无为生活,反对过多地干预人们的生活,也是人本主义精神理念的重要体现。(www.xing528.com)

墨家也提倡如何去爱人的思想,不过墨家的特点在于提倡兼爱,这种兼爱思想中就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所谓兼爱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一切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泛爱思想,是墨家对处于战乱中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的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兼爱思想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于对人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关怀,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旨在实现一种互利互爱、相互关怀的理想目标。

法家的人本主义思想首先体现在“民”与“法”的关系上。法家提倡以道正己、圣人治国的政治理念,要制民之产、强国富民。同时法家鼓励人们大胆去追求功名利禄,在建功立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法家的这种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面向社会上一切的人。这种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倡导在建功立业中彰显人生价值,是法家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