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概述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将其民本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系统的民本主义理论体系。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从历史经验的对比中看到了贵民思想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能否被实践,直接关系着统治者能否争得民心,社会能否长久安定。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最早对民本的表述出现在《尚书》一书中,《尚书·夏书》中说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人孔颖达疏解时说:“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言在上不可使人怨也。”可以看出,这里表达的是一种重农思想,将民视为国本,认为只有本固,国家才能安宁。这句话针对的对象是统治者,意指作为统治者要想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要重农固本。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旦鉴于商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的主张。所谓“敬德保民”就是告诫统治者要实行德政,宽厚待民的德政的本质就是以民本主义思想为内核。

春秋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各派围绕着如何治国和管理人民,尤其是围绕着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的态度,不断阐发各自的见解,其中道家儒家等学派对民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家在价值观上是自然主义,但是道家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尤其对如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道家的方案,其遵循自然之道,秉持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着浓厚的民本思想,体现了道家的社会治理理念,也给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如何对待老百姓的政治理念。“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无为而治思想警告统治者不要干预民生,这才是治国之道。老子对人民是关心和同情的,对此他质问统治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告诫统治者不要对人民施以暴政,反之,必然会遭到人民的反抗。

儒家学说是一种入世思想,这种学说关注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尤其是关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问题。儒家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其学说中也蕴含着一定的民本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思想,奠定了儒家学说中民本主义精神的理论基调。从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人间的爱,逐渐扩展至社会层面,形成了孔子所谓的“仁政”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实行“仁政”就是一种让统治者重民的体现,就是要求他们在治理国家时,要有宽容厚民的观念,多对人民实行仁政。

孔子的民本思想最终落实在了统治者的施仁政,由此孔子反对苛政,他认识到苛政之危害,以及给老百姓造成的痛苦。孔子关注民生,体恤民情,控诉苛政,在他看来,“苛政猛于虎也”。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施仁政的社会,统治者的态度是敬民、爱民、保民。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将其民本主义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系统的民本主义理论体系。孟子总结了历史经验,看到了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在《孟子·离娄上》中说:“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尽心下》中他最早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如何做到重民?这是孟子给统治者提出的一个命题。孟子的贵民思想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让统治者要体现在实践中,由此他主张制民之产,让人民有土地,有田产,如此才能生活安定,统治者才能得民心。在孟子看来,一个有品德的统治者应当让人民获取土地,拥有自己的财产。(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继承了孔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从历史经验的对比中看到了贵民思想的重要性。他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将统治者比喻为舟,将人民比喻为水,二者间的关系就是舟与水的关系。《荀子·王制》中讲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必须要依靠民众的支持。民为邦本,固本则要赢得民心。荀子对于君与民关系的论述深深影响后世,他的这一形象比喻,也被后世的贤明君主奉为施政警言。

在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能否被实践,直接关系着统治者能否争得民心,社会能否长久安定。因此,民本思想也被历代统治者所俸行,并予以实践,尤其是那些历史上的开明贤君,都会推崇民本思想,在他们的统治时期都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恢复农业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国力,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最终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唐朝建立以后,唐初的统治者也都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唐太宗对君民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不忘前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看到重农和贵民的重要性。他将人民比作水,将君主比作舟楫,并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其施政的警句。他在贞观二年就曾对大臣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正是唐太宗对民本思想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关心农民疾苦,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缓和了当时社会中的阶级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动了盛唐繁荣局面的出现。

民本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不断被重新阐释,也被赋予了一些新的思想内涵。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呼声,就是民本思想被赋予新内涵的体现。他在散文名篇《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身居庙堂之高,却不忘民间疾苦,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国家,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体现。范仲淹将忧民与忧国并举,忧民实为忧国,只有关心人民疾苦,国家才能安定,这也体现了范仲淹民本思想的特色。

明清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他们在坚持传统民本思想的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反思与批判。这些思想家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对君主专制给予猛烈抨击,这也决定了他们的民本思想与以往学者的不同。如王夫之提倡“君以民为基,无民而君不立”的观点,以此来警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希望以此来抑制君主专权;清代史学家黄宗羲更是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这种主客二分的观念,使民本思想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发展,这种观点极大地发展了古代民本主义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