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回顾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言以蔽之,在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的县级图书馆而言,处于“求生存”的阶段。2011年年初,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要求所有公共图书馆要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项目。该《意见》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阶段,县级图书馆普遍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历史回顾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它作为历史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社会职能上面,既要承担文献的收藏工作,又要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国家政策是否支持、地方政府是否重视直接影响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速度。

根据相关的文献研究,纵观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求生存”阶段

在2005年8月份的乌鲁木齐市召开的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会长、北京大学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李国新教授发布了一篇调研报告。一方面是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财政对图书馆经费仅限于人头费,有的图书馆为了挤出少量的购书经费,不得不扣减职工的工资。根据当时文化部的最新统计数据,占全国24%的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购书经费。

在之后的11月于河南林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百县馆长论坛上,李国新教授将中西部县级图书馆的普遍现状总结为:馆舍老化、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严重短缺、“空壳化”严重、工资人员庞杂。一言以蔽之,在这个阶段,对于大多数的县级图书馆而言,处于“求生存”的阶段。

(二)开始寻求发展阶段

在“十一五”的五年时间内,对图书馆界来说,是解决了生存问题并开始谋求发展的五年。在这期间,政府对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视从陆陆续续出台的文件中可见一斑。在相关文件颁布的背景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项目先后启动。随着这些项目在社会上完成全覆盖的目标之后,作为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的县级图书馆借着这个机遇,在基础硬件设施上和服务能力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www.xing528.com)

在这阶段,“国家图书馆西部援助计划”启动,该计划是一项长期工程,不仅每年为西部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捐赠10万图书,还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讲师团对基层图书馆员进行公益性业务培训,从而提高基层图书馆的基础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也接受西部地区图书馆到国家图书馆参观、考察和业务学习。此次活动,缓解了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的建设问题,为减少地区之间的差异做出了努力,更引起了全社会对基层图书馆的关注,推动了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在此阶段,县级图书馆取得发展的具体表现有:馆舍条件明显改善;计算机普及、普遍具有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能力;图书馆经费保障有所改善;服务范围扩展,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效益也有所改善。总之,这一阶段,县级图书馆从整体上而言解决了生存问题,开始有精力寻求发展。

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上面承接着省市级图书馆,下面又与乡镇图书室紧密联系,决定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在提升自强、自励精神,搞好自身建设的前提下,形成其作为区域性服务体系的中心馆的综合能力,真正搭建好普遍均等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根据相关文献对县级图书馆该阶段的发展状况的研究,“十一五”期间,大部分县级图书馆都处在前期阶段。

(三)发展加速阶段

十二五”时期是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也为以县级图书馆为代表的基层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发展契机。2011年年初,财政部、文化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中要求所有公共图书馆要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并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项目。在《意见》中,要求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以确保这一惠民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该《意见》为县级图书馆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资源图书馆三大惠民工程的发展契机,落后地区的县级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模式、技术保障、管理方式、人员培训等方面得到了改进和完善,也为发达地区的县级图书馆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这阶段,县级图书馆普遍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