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读者服务历史回顾

图书馆读者服务历史回顾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服务是始终的原动力。15世纪,英国著名藏书家里查德·伯里在其专著《热爱图书》中明确指出,收集大量图书是为了学者的共同利益而非个人享受。这充分体现了平等服务的精神。20世纪以后,以开架服务为基础、以方便读者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方式相继出现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信息服务是以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其特点和局限性在于信息内容限于素材性的显性信息及显性知识。

图书馆读者服务历史回顾

纵观图书馆发展的历史,服务是始终的原动力。服务的内涵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变更和升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核心和重点。由于图书馆社会职能的演进,图书馆服务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借阅服务到参考服务,从信息服务到知识服务,从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从按时服务到及时服务,从在馆服务到多馆服务、馆外服务,从在线服务到全球化服务的发展过程。其服务内容从“提供给读者馆藏文献”变为“帮助读者获取馆内外信息”,服务方式由面对面变为远程(通过电话和网络),并呈现出多种服务并存、其手段与方式不断更新和拓展的前景。

在中国,如果说图书馆的设立是为了贵族阶级所利用,是一种封闭式的服务,馆阁对平民阶级来说,是一种游离于其身外的神秘物,那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甚是兴盛的私家藏书互通有无的借阅、借抄已颇风行;宋代官府藏书允许公开出借;清代亦无禁例,准予公开借阅。比及近代,杜定友于1926年曾撰就题为《图书馆学的内容与方法》的长文,文中就呼吁“图书馆服务精神”,并强调这是一种“特殊的服务精神”。他这样描述图书馆人:一方面要静如“处女”,“埋头伏案”,一方面又要“各处奔走”,有“奋斗、牺牲、忍耐、沉默的精神,高尚、清洁的人格,和蔼、慈善的态度”,并说如无图书馆服务精神,虽有高深学问亦于社会人群无所裨益。

在西方,图书馆服务可以追溯到前6—前5世纪。在雅典出土的古希腊一个图书馆墙壁上,就刻有“不得将图书携出馆外”的文字。可见阅览是图书馆最早的一种服务方式。尔后,由阅览逐步扩展到外借。

15世纪,英国著名藏书家里查德·伯里在其专著《热爱图书》中明确指出,收集大量图书是为了学者的共同利益而非个人享受。他编制了藏书目录,拟定了借书办法。尽管其借书办法有多种限制,如办理外借时不得少于三人、抄录图书内容时不得带出本馆围墙、无复本的书不得外借等,但服务的思想十分明确:“我们的目的是使这些书不时借与该大学城区的学生和教师,不论僧俗,均可用以学习和进修。”这充分体现了平等服务的精神。

17世纪,法国近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诺德在其《关于图书馆建设的意见》中,对创办图书馆的目的有十分精当的说明:“图书馆是供人研究而不仅仅只供看一眼。”如果不打算将书提供给公众使用,那么一切执行本建议前述方法的努力,一切巨大的购书开支,全属徒劳。因此,即使对最卑微的能多少获益的人也不要限制,要让人们借阅。服务时间也应相应延长,即使是“偶尔要去图书馆的人也应有机会见到管理员,不受阻挠,毫无耽误地得到进馆的许可。”“知名人士应允许借出一些普通书籍,携回住所。”(www.xing528.com)

19世纪中叶,随着邮借和馆际互借方式的出现,以及20世纪初电话咨询方式的兴起,出现了并不访问图书馆的图书馆读者。

20世纪以后,以开架服务为基础、以方便读者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方式相继出现并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如20世纪初在美国和英国出现的流动书库,以及在许多大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设立的参考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日益增多。1956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图书馆服务法》(1964年发展成《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图书馆服务逐渐走向法制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20世纪70年代前后,图书馆工作的计算机化主要应用于内部业务,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服务的基本架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信息化热潮,对图书馆传统的一次文献服务形成强烈冲击。信息服务是以向人们提供有用的显性信息为内容的信息传播过程,其特点和局限性在于信息内容限于素材性的显性信息及显性知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采集、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将作为素材化的材料直接提供给用户,如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等。人们通过各种检索手段,获取文献或数据、事实信息。

随着20世纪90年代网络的出现,文献利用的“场所束缚”、图书馆利用的“时间限制”、文献与利用者的“地理间隔”等问题不复存在。图书馆服务朝着服务的便利性,服务的自助利用与馆外利用等方向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