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读者服务与管理:了解图书馆读者需求与阅读活动影响

图书馆读者服务与管理:了解图书馆读者需求与阅读活动影响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图书馆读者图书馆读者是一个特指的概念,通常是指具有文献需求和阅读能力,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个体和社会团体。图书馆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图书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以组织和指导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目的的。所以,读者是接受图书馆作用的对象,读者的阅读活动时刻都在接受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图书馆读者服务与管理:了解图书馆读者需求与阅读活动影响

(一)读者概念与实质

读者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读者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概念,主要是指具有文献需求的阅读能力,从事阅读活动的社会成员。在阅读活动中,读者是具有积极因素的主体,同时也是文献作用的客体与对象。读者不能构成特定的职业和社会阶层,它分散存在于一切社会行业和社会阶层之中。任何社会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开展阅读活动,都可以成为读者。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来看,读者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即社会条件)和主观条件。

1.形成读者的客观条件

(1)物质生活的丰富是社会成员开展阅读活动的根本条件。众所周知,阅读活动之所以开展,是因为人们有了一定的文献需要,而文献需要又是人的各种需要的一种,它来自人的社会实践发展,来自社会物质生产之中。正因为文献需要形成于社会,所以它的发展也直接源于社会的发展。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生存的社会范围不断扩大,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人的精神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一方面激发了人们众多的文献需要;另一方面,文献需要的对象即文献产品丰富了,从而使形成于社会实践中的文献需要不断发展,最终导致了文献阅读活动的不断发展。

(2)文献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是开展阅读活动的直接条件。文献生产是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结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积累了知识,并通过文献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因为文献记录了人类的社会知识,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内核的载体。通过文献的社会化生产和传播,可以进行社会意识的交流,从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没有文献产生之前,人们交流思想、感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关于物质生产的知识,都只能依靠口头语言来进行,人们被封闭在很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过着与外界隔绝的刻板、单调的生活。但自从有了文献的生产,在继天然材料载体的手工文献之后,又出现了造纸和印刷技术,人类的生活开始了惊人的变化,人们的精神交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人类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更多地借助于文献,通过个人的阅读活动来进行。尤其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文献内容容纳得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流通传播的领域日益广泛,使人们得到的知识信息成倍增加,新的观念和思想在传播渠道中广为流传,人们借助文献获取知识和文化,交流学术与思想,了解社会与自身,促进工作,满足娱乐,改善生活,使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得到极大的丰富。由此可见,文献生产的社会化,使人类社会精神交流的规模急剧扩大,效率急剧增强,因此是开展社会性阅读活动的直接条件。

(3)人们基本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使广大社会成员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条件。文献是文化、科学知识的载体,它记载了千百年来人类丰硕的知识成果。人们通过阅读活动,继承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成果,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自身的社会化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在现代社会里,复杂的生产劳动,高、精、尖的技术设备,对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必须经常地、普遍地开展阅读活动,接受社会教育学习社会知识,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2.形成读者的主观条件

然而,一个人成为读者,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主观条件。一般来说,一个人由一般的社会个体获得读者身份,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强烈的文献需求。读者阅读行为的开展是读者内部意识与外部现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读者内部意识中,文献需求是最本质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它制约和影响着读者的其他内部意识活动,如认知、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态度等心理过程的发生和进行,是决定读者行为的根本动力。只有具备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才能使读者主动去寻求满足需求的文献和信息,开展阅读行为。因此,它是社会成员成为读者的首要条件。

(2)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是每个读者所具有的必要条件,也是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成为读者的条件。由于文献是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读者对文献的利用是一种精神交流的具体表现。对于任何一个能阅读的社会成员来讲,都必须具有一种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理解科学文化知识、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共同能力,才能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这种能力就是阅读能力,它作为读者的根本属性,对读者行为具有本质性的意义。

(3)从事现实的阅读活动。社会成员成为读者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他必须对某种文献实施了一定的阅读行为。因此,阅读行为是具有读者身份的社会成员与不具有读者身份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区别标志。当社会成员与文献未发生任何联系时,即使具有阅读能力的人,也只能是社会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具有读者身份。一旦他与文献发生了某种联系,或借阅或购买时,他便具有了读者身份而有别于其他社会成员。所以,现实的读者总是具有一定阅读活动的人。阅读活动使人从一般社会个体成为读者,是读者的象征。

文献需求、阅读能力和阅读活动构成了“读者”这一特定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特定内涵。读者是利用文献的主体,文献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读者通过阅读活动获得知识、信息,从而实现人类文化的交流、继承与创新;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有自己特定的阅读心理活动,它即取决于读者的修养水平以及阅读动机、目的和条件,也受着各种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和束缚。

(二)图书馆读者

图书馆读者是一个特指的概念,通常是指具有文献需求和阅读能力,并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个体和社会团体。它是一个特定范围的读者,是社会读者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图书馆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对象,图书馆的一切业务活动,都是以组织和指导读者的阅读活动为目的的。作为一种社会的宣传教育机构,图书馆的各项社会功能都体现在读者阅读活动的效益上。所以,读者是接受图书馆作用的对象,读者的阅读活动时刻都在接受图书馆工作的影响。同时,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读者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以及全部的业务活动都是以读者为核心的,其内容与规模是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据,在充分尊重读者自主性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全面的文献服务,从而满足读者文献需求。图书馆读者数量庞大,成分复杂,类型多样,涉及极其广泛的社会成员。通常图书馆读者可以分为现实读者和潜在读者两大类型。现实读者是指在图书馆活动中有阅读行为的社会成员,其中包括图书馆的正式读者和临时读者。

我们应当看到,图书馆虽然是当代社会知识交流的一个实体,但它的交流功能至今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即使在图书馆事业较发达的国家里,也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种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图书馆如何变被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如何有效地积极参与社会知识交流和文献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吸引那些潜在的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文化知识的“喷泉”。

(三)读者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组成一个整体的各个因素之间稳定的联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不是毫无次序地罗列和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形式有序地组合而成。虽然图书馆读者是一个松散的群体,彼此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和组织形式。但是,由于读者之间所处的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任务相同或相近,使这些读者很容易产生共同的情绪、需求、观念和态度等。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相同的阅读需求、相同的阅读兴趣等。同时,又由于读者本身的年龄、性别的差异,使读者在文献的需求和选择利用上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认为,图书馆读者也是有层次的,它是由不同层次的读者群组成的有机系统,是由不同成分、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数量的读者群所构成的整体。因此我们所说的读者结构,从宏观上来说,是指构成图书馆读者队伍内在联系的各种因素(包括构成读者队伍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构成读者队伍内在联系的各种社会因素主要有读者的职业结构、知识结构、民族结构等;构成读者队伍内在联系的各种自然因素主要有读者自身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生理结构、地域结构等。宏观读者结构是指某一具体图书馆的读者构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素养的读者所构成的组织体系。研究读者结构有利于我们掌握读者队伍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做好读书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来说,读者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群的排列组合,影响着读者对文献需求的程度和文献利用的深度、广度。同时,不同的读者结构还影响和制约着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共同完成图书馆系统的正常运行。随着读者结构的发展变化,藏书结构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而当一定的藏书结构建立之后,对图书馆的读者结构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会降低藏书的流通率,形成滞书、死书。总之,读者结构反映了图书馆的基本读者队伍,表明了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它是读者服务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读者结构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无形的。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有其与工作性质和任务相适宜的读者结构。

(四)读者结构类型

1.职业结构

所谓职业,是指通过社会分工,要求人们所从事的某种具体工作。它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人们赖以谋生的手段。我们所说的职业结构,是指读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各种职业需求的比例。它主要表现在阅读中的职业需要、职业兴趣、职业爱好等特征上。这种职业结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能反映出读者稳定而持久的阅读倾向。(www.xing528.com)

人们通常所说的职业结构往往是指就业后的读者队伍的一种组合形式。实际上,在一些尚未就业的读者中就已经存在着一定的职业特征。尤其是对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大中专生)来说,这种职业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群读者在入校之前就进行了职业的选择和定向,在思想上为今后的职业工作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心理学上称为“定势”,这种职业的定势,对读者的阅读范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读者,已具有初步的职业意识,主要表现在主动掌握有关职业的基本业务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和职业兴趣上。所以,读者的职业结构是广泛的,它不但可以构成各种社会职业的读者群,而且还对社会职业的后备军的阅读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同的职业结构,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读者群;稳定的职业结构,对读者的阅读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将在较长的时间内限制和影响读者的阅读方向和阅读内容。

2.知识结构

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反映,是人们运用自己的智力和能力认识客观世界的结果。这种认识客观世界的智力和能力来源于人们的文化程度和科学范围。而知识结构则是指读者在文献阅读过程中表现出的文化程度和科学范围的需求比例。它主要表现在读者的文化特征上,即具有一定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的读者对文献需求上所表现出的内容深度、阅读方式、阅读目的的层次级别。知识结构的作用主要是能够反映读者文献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利用方式。一般来说,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读者,在文献的阅读范围、内容深度上有着很大差别,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及需求价值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如,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读者(科研读者、教师读者等)对文献的需求上主要表现为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需求,更多的是利用图书馆的外文资料和特殊资料,通常以参考咨询和文献检索为主要利用方式。而一般读者大多需用中文普通文献。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了解青年学生(大、中学生)对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需求情况。其结果表明,在当代青年学生读者中,大学生读者对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明显高于中学生读者;中学生读者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需求略高于大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作品的需求,大学生读者和中学生读者大体相当。这个调查结果证明,不同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的读者,在文献需求上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读者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读者接受文献的信息量,同时也影响着读者阅读文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图书馆这个文献交流系统中,它又直接影响着图书馆藏书体系的构成比例。

3.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整个社会读者智力构成的一个重要的亚结构,它是指图书馆读者队伍中各个年龄组的构成比例。其作用在于反映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在接受文献和理解文献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及智力状态,是读者智力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年龄是人类的自然属性,大至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小至一个家庭,都是由不同年龄人组成的,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智力和社会任务,因而对文献的需求层次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阅读兴趣、阅读目的和阅读方式。如少儿读者主要以阅读童话和故事书籍为主,青年读者以阅读社会流行作品和科普著作为主,老年读者以阅读传记、回忆录为主。因此,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必须针对其每个年龄组的读者表现出来的各种特点来进行。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陈旧周期的不断加速,新的知识以排山倒海之势不断涌到人们面前。尽管年龄的增长仍伴随着知识的积累,但是,人们的知识水平与年龄之间已没有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了。从大量的科学发明史中可以看出,科研成果的绝大部分出自青年与中年之手。特别指出的是青年读者,由于求知欲强,阅读兴趣广泛,通过阅读,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世界观的形成。所以,图书馆要特别注意加强对青年读者的研究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和图书馆里的参考工具书。所以,读者的年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方式,影响读者接受文献内容的层次和水平。

4.性别结构

性别也是人的自然属性。由于性别的差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差异。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男性大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攻击性,富于理性和自信心。他们理想远大,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善于进行抽象思维。女性大都富于感情和依赖性,善于形象思维,进取心弱于男性,更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这些心理活动特征深刻地影响着读者的图书馆活动,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辽宁省图书馆在对读者结构进行调查中发现,图书馆读者队伍中,男性读者占75.93%,女性读者占24.07%,男女读者比例为3.15∶1。造成女性读者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女性文化素质偏低。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表明,女性30—34岁、35—40岁年龄段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40.31%和43.40%。二是家务劳动繁重。具有关资料统计,已婚女职工平均每天家务劳动时间为3.97小时,比已婚男职工高1.25小时。除此之外,性别结构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方式上也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别。在阅读兴趣上,男女读者对文献内容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指向;在阅读能力上,男女读者表现出不同的技能优势;在阅读方式上,男女读者则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5.民族结构

读者队伍的民族结构是一种社会因素。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语言文字的应用各不相同,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多民族地区,这些差别表现得尤为突出。统计数字表明,图书馆读者的民族构成中,汉族读者占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读者在数量上虽然不如汉族读者多,但对他们的文献需求应给予特别重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图书馆应花大力量搜集民族文字的书籍,并做好服务工作。

6.特殊生理结构

对于丧失部分生理机能的读者群,我们称之为特殊生理结构。这些读者尽管生理上有缺陷,但大脑健全,与正常人一样,具有特定的文献需求和阅读能力。受生理方面的影响,他们在阅读文献类型、阅读手段和服务方式上,有特殊的要求。如盲人读者通过触摸阅读盲文读物,聋哑读者通过手语进行阅读。因此,图书馆应为这些特殊生理结构的读者配备听觉资料、视觉资料和播放、录制设备并送书上门,以多种服务方式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

(五)读者结构特点

无论什么样的读者结构都具有如下特点:

1.读者结构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组织系统

读者结构不是松散的、零乱的、毫无联系的读者个体的集合,而是由一个个不同成分、不同类型、不同范围、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读者群所构成的综合体。在这个综合体中,一定数量的读者个体构成了不同成分的读者群,并体现出具有共性特点的文献需求。而不同类型的读者群体又构成了整个读者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且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读者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

读者结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这种稳定性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和特定的空间范围之内体现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读者需求也将发生变化。读者的需求变化,带来了读者行为上的变化,而读者行为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图书馆读者结构发生变化。因此,读者结构又是一个动态结构,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读者结构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的变化,整个读者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读者结构从整体上反映图书馆读者队伍的状况

读者结构反映了图书馆读者队伍的构成状况,各类型读者群的比例决定了文献利用的特点。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读者队伍,都是由特定范围、特定数量、特定类型、特定成分的读者群所构成,各级各类图书馆,有不同的读者群,因而就有着不同特点的读者结构。相对而言,公共图书馆读者类型相对复杂,成分多样,数量众多,其读者队伍的构成状况比较复杂;专门图书馆的读者结构比较单纯,通常由对口专业的读者群所组成,体现出专业化的文献需求特点;高等学校图书馆的读者队伍结构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特点,介于中间状态。通过图书馆读者队伍的结构状态,就可以大体了解读者需求的整体特色。

读者结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读者个体,它直接决定读者结构的状况。可以说,读者个体的数量决定了读者结构的大小,读者个体成分的复杂性决定了读者结构的复杂性。当一定数量的读者个体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排列组合,就形成了具有某种共性特点的读者群。读者群是读者结构的基本单位,它反映了读者结构中各类读者的比重与特点,是读者结构构成状况的具体体现,是对松散、无序的读者个体进行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合的结果。它使各种各样的读者个体形成一个个具有共性的群体,从而形成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组织系统。由此看来,读者结构实际上是把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读者个体分门别类地划分和组合成若干个读者群之后,再把各读者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个人为的组织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