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教育中的感知规律应用

生物教育中的感知规律应用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复习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时,教师若仅停留在讲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只是对感知的重现过程,那么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不能发挥其思维能力,学习动力就不大,效果就不佳。如能深入地通过实例讲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内在联系,再深入到遗传三大规律的应用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复习效果就会提高。

生物教育中的感知规律应用

1.备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感知过程

教师在备课中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感知心理。只有首先通过感知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才能进行识记、思维和其他心理活动。在备课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材内容顺序的处理、教具出现时间、学生活动过程等均应符合学生的感知过程。先让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得到刺激并形成感觉,再开始其他教学活动,这是必须注意的。让学生先看实物再作讲解、先实验再进行思考与探究,以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

2.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感知过程

生物有其固有的形态结构特点,即生物的标本、模型、挂图、教具等。它与投影、录像等电教媒体的有机结合,正是学生形成感觉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作为刺激信号,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都有良好刺激,在大脑皮层相应中枢形成感受性,则印象必然深刻。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讲解原理、功能、特点等,学生形成知觉的程度就加大了。实验证明,输入大脑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而听觉则居第二位。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变化过程,调整课堂活动以适应学生感知心理,达到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自然地引导他们到有意注意上来的效果。例如,讲染色体时,教师先给出染色体图形、板画以及模型等,然后结合染色体行为变化剪贴图,逐步深入讲解染色体性质、功能、特点、变化等。学生的认识就能自然地从感觉上升到知觉,符合其认识过程。切忌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感觉时,教师就大肆讲解染色体性质原理、变化和功能等,这样学生未必能一下子接受。

3.练习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感知过程(www.xing528.com)

学生在已获得的感知基础上,通过练习能达到增强记忆巩固知识的目的。那么练习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例如,作为平时一般练习题,应以巩固提高学生感知认识为目的,按识记层次占50%、理解层次占30%、掌握应用层次占20%左右来编辑练习。随着复习的进展,视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再具体调整不同层次的题目。这样学生通过完成练习,经历了由机械记忆逐步进入意义记忆的过渡,再通过教师的目标评价、讲评、反馈,其效果必然更好。

4.复习课须注重学生感知过程的飞跃

复习课将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综合,让学生把遗忘的知识点得以再现,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就能实现学生感知过程的飞跃,即实现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从识记、理解的感知过程到掌握应用的飞跃。因此复习课对知识的传授不能停留在识记阶段,应以提高学生应用、分析能力为主。例如,复习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时,教师若仅停留在讲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功能上,只是对感知的重现过程,那么学生就无法深入理解,不能发挥其思维能力,学习动力就不大,效果就不佳。如能深入地通过实例讲解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内在联系,再深入到遗传三大规律的应用上,充分调动学生思维能力,复习效果就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