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秦腔的新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秦腔的新成就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9年,恢复“酒泉地区秦剧团”建制,团址设在原祁连剧院,有演职员108人。党支部书记为王学文,副团长王新民。1991年,甘肃省文化下乡会演在平凉举行,酒泉市秦腔剧团获得戏曲联唱特等奖,演出一等奖;方言小品《包谷地里的婆姨们》获二等奖;创作剧目《烙印》获三等奖。新中国成立后,酒泉戏曲事业的主要成就在于培育人才。目前,有的人年过花甲已退出戏剧舞台,但他们的表演技艺在酒泉地区城乡群众中仍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以来酒泉秦腔的新成就

1979年,恢复“酒泉地区秦剧团”建制,团址设在原祁连剧院,有演职员108人。党支部书记为王学文,副团长王新民。1981年又调吴肇忠任党支部书记,团长王新民,副团长查建军、刘光裕、吕忠贤(均兼演员),教练孙鹏飞,演出剧目有50多本(折)。王新民被誉为“三会”团长(会编戏、会导演戏、会演出),他的《辕门斩子》等须生戏,观众无不称赞;刘光裕的《金麒麟》,姜能易的《二堂献杯》《祭灵》,乔景成的《周仁回府》,胡海民的《秦香莲》中的包公,王景民的《五典坡》中的魏虎,张文华的《三对面》中的包公,关存虎的《赵飞搬兵》,周桂兰的《鬼怨》《游西湖》吐火,朱秀珍的《别窑》,蒋玉霞的《断桥》,李香爱的《杀狗》老旦,等等,都深受观众的喜爱。1983年,甘肃省文化厅在全省戏曲剧团团长会议上授予酒泉地区秦剧团农村演出一等奖,获奖状一面,录音机一台。

1985年,剧团进行整编,对老演职员按国家规定离退休,对戏曲艺术发展前途不大的人员调到别的岗位,又从外地接来艺术技能较好的演员加强了演出阵容,演出质量大有提高。在本市城乡、玉门、安西、金塔、临泽等地演出,获得观众的好评。

1991年,甘肃省文化下乡会演在平凉举行,酒泉市秦腔剧团获得戏曲联唱特等奖,演出一等奖;方言小品《包谷地里的婆姨们》获二等奖;创作剧目《烙印》获三等奖。在全省戏剧行业及观众中引起轰动,《甘肃日报》发表了评论文章,这是酒泉剧团第二次在全省引起轰动(第一次是1972年演出《红灯记》)。1989年,市政府拨款八万元,修建了可容纳500多观众的小剧场,在双休日演出,满足了戏曲爱好者的文娱生活。(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后,酒泉戏曲事业的主要成就在于培育人才。自1952年至1976年的25年间,先后招收五期学员,均为正规的科班培训。1952年招收的第一期学员有20人,周桂兰、黄晓云、朱秀珍、朱连生、李忠秦、马顺德、王天祥等在50至80年代,是戏曲舞台的骨干力量。目前,有的人年过花甲已退出戏剧舞台,但他们的表演技艺在酒泉地区城乡群众中仍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周桂兰在河西走廊乃至省城兰州亦系知名演员。1957年第二期培训的学员昌忠贵(现为剧团团长)、田国柱、吕宝信等30余人,有的成为戏曲骨干。1976年招收的学员有62名,是酒泉培训学员最多的一批,师资力量强,培训条件好,他们进步快,是80年代舞台上的新秀,但在戏曲不景气的低潮中,多数人脱离了本行。现在从事戏剧的只有殷尹、王艳春、柏芙蓉、吕继云等。前后五期学员计150人,从艺的仅有30余人(包括去外地的),占培训人数的十分之二。1988年,第六次从陕西招收16名基本能唱戏的十七八岁青年,经严格训练,登台代替老演员。实践说明,每隔五六年,必须培训一批学员,把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戏曲舞台上,才能使戏曲艺术后继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