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教师成长之困境与突破方向

中国教师成长之困境与突破方向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所以这样解读,是因为中国教师成长正面临亟待突破的困境:聚焦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对教师使命缺失、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幸福指数低的严峻现实基本上束手无策。其实,对于中国教师职业成长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的优化,而是方向的调整。

中国教师成长之困境与突破方向

有些正在发生的看起来微小的事件,却可能决定性地影响行业发展的走势。

近日,笔者参加了两场名为“觉醒之旅”“蜕变之旅”的体验式教师培训:导师将企业培训机制导入教师成长体系,讲解的内容很少,而植入了大量体验式的活动和游戏;培训焦点从知识走向目标,培训方式从传授变为引发,培训功能从传授知识技能变为认识生命真相。据调查,这样的培训也已经在其他一些学校出现。

这种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演绎了一种“正在发生的未来”。这样的几乎被媒体忽略的教育小事件或许将拉开中国教师培训转型的序幕,或许将成为中国教师发展方式升级的星星之火。

之所以这样解读,是因为中国教师成长正面临亟待突破的困境:聚焦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培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对教师使命缺失、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大、幸福指数低的严峻现实基本上束手无策。

如何让教师像教师那样去工作?这是时代对教育人的责问!其实,对于中国教师职业成长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不是方法的优化,而是方向的调整。

一名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一是学科专业素养,即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二是生命认知素养,即学习生命的法则,认识生命的真相,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形成完整而又成熟的人格;三是儿童研究素养,即懂得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清晰儿童行为背后的问题与需求。(www.xing528.com)

依此来审视教师发展的现实生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师成长方式和内容主要指向了学科专业素养,而儿童研究素养,尤其是生命认知素养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几乎所有的教师培训都指向了学科专业、班级管理、师德建设,唯独缺乏对教师内在人格完善的深入探索。缺乏内在人格修炼的教师往往做不了自己生命的主人,经常沦为情绪的奴隶,给学生带去很多伤害。一些教育事故的发生正是根源于此。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强调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其价值毋庸置疑,但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比如:就专家引领来说,以前强调的主要是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引领,但从教师内在人格完善的视角看,这是很不够的。同样,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都需要向教师生命成长的方向延伸。

所以,指向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教师发展方式亟待升级。升级后的教师发展方式,其基本模型可以定位于“一个核心,两个基点”:以生命认知素养提升为核心,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这种全新的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指向教师生命成长、精神成长的,这正是打破教师成长困局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精神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灵魂,专业成长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如果没有教师的精神成长,其专业成长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在这个快速转型的时代,教师尤其需要精神成长。只有通过精神成长,才能实现教师发展动力由外而内的切换,才能实现教师身心发展的和谐,才能实现教师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教师发展方式升级是一种趋势。没有人是趋势的对手。我们期待一场“教师成长的革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