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从成人到儿童:教师成长之革命

教育从成人到儿童:教师成长之革命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见孩子”,是许多西工教育人生命深处最强烈的一种意识。教师、家长都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生命成长服务,这是西工教育人的核心共识。面对这样的提问,当着自己老师、众多校长、教育局局长以及市领导的面,西工区小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出乎成人的意料,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爱和自由教育的浸染下,管帅也在持续地精神成长。

教育从成人到儿童:教师成长之革命

“看见孩子”,是许多西工教育人生命深处最强烈的一种意识。

教师、家长都是儿童生命成长的环境,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为儿童生命成长服务,这是西工教育人的核心共识。

对这个共识,教师刘静飞深有感触。

曾经,学校专门为学生设置了“自我评价表”,凡是敢于表现的学生都会得到小红花,但学生依依的质疑让她开始反思。

“为什么必须分享自己的想法?不分享不也挺好的,只要我有自己的法。”“为什么必须要给自己的表现画上小红花,只要是花不就行了?”

那一刻,刘静飞有点愣。她立刻意识到了问题:自己还是以传统的眼光、模式对待及评价新时代的儿童。自己给孩子许多暗示,暗示他们怎么做才是“好的”,才是“正确的”。

“作为教师,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停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因为自己也不清楚哪句话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刘静飞说。

在西工区,“实物配对”是课堂教学常识,也是常态,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一切的认知来源于感觉,一个12岁以下的儿童手里没有实物,就无法进行思考。

在西工区,学校的走廊、教室里张贴悬挂的不是“优秀”孩子而是所有孩子的作品。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给每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生命的高价值感——我的作品是有价值的,我与别人是不一样的;当我的作品被认可、被尊重、有价值,与别人不一样时,我这个人也是独特的、有价值的,而不是“只有你足够好,你才可以在这里展示”。

在西工区,每一所学校都特别注重“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文化环境”,每一个物质环境,如果是提供给孩子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孩子是否喜欢得流连忘返。否则,就要调整到孩子喜欢为止。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校园是孩子每日栖息的生活地,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均与孩子的身体、内在发生着碰触,无时无刻不在浸染、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儿童对自然、对美好有着天然的向往。所以,校园环境必须呈现出“审美、经典与精神”。(www.xing528.com)

这样的教育之于孩子、家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你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自由,就是空间,就是别人给你选择的权利。”“规则之下的自由,才是真自由。”

面对这样的提问,当着自己老师、众多校长、教育局局长以及市领导的面,西工区小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出乎成人的意料,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管帅是一名高校教师,也是西工区芳林路小学三(3)班学生张以轩的妈妈。在爱和自由教育的浸染下,管帅也在持续地精神成长。“如今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我依然会跟孩子有争执、有冲突,但是我没有恐惧。”

前不久,因为一件小事管帅又一次大声地训了孩子。平静之后,管帅问孩子:“妈妈训你的时候,你觉得妈妈还爱你吗?”孩子说:“我当然知道你爱我,你在任何时候都爱我。你只是要学会去调整自己的情绪,而不是把情绪发泄到我身上。”

“那一刻我非常感动,因为我从孩子的身上得到了从来没有享受过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比我们更知道什么是爱。”管帅说,“这种教育让我感受最多的是:看见、成长。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父母看见自己,然后自己成长。”

基于对教育的新认识,对教师成长的新探索,对儿童成长的新理论,西工教育人创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这样的教育成就了生命,旨在拥抱一个超越“训导与指教”的教育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