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理性质与人性本质:创造假理与追求真理的根本缘由

真理性质与人性本质:创造假理与追求真理的根本缘由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如此本性充分体现在真理性质之中。这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去创造假理,然后又必须去追求真理的根本缘由。于是,在这种理论里,人们追求真理的活动便被归结为追求客观性、排除主观性的活动,区分客观性和主观性也就成为判别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和尺度。问题只在于如何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如何建立一种适于人的发展状况和要求的关系,而决不在于简单地排除主观性的问题。

真理性质与人性本质:创造假理与追求真理的根本缘由

真理问题是人所特有的问题。惟人才需要去辨析真假,才会去追求真理,动物世界是不存在这样麻烦的问题的。这个事实说明,真理是表现着人性、属于人的存在方式,无论真或假,都是人的本性的体现。哲学属于人的自我意识理论。哲学讲真理当然也就只能从人性出发,必须体现出人的特有本性。人的本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实践性。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以实践为生存本性的存在。实践本性意味着,人是一种自我创造性的存在。人一方面是自然存在,在这一意义上,人同其他自然存在一样,必须依赖自然而生存,并且要受到自然规定的影响和制约;人同时又是一种反自然的存在,在这一意义上,人又超越了自然的限定,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生存活动和存在方式。人在自身的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本性外投的方式,在把自身本质对象化于外部存在的同时,也就使对象人化,把自然事物变成了“为我的存在”。据此我们可以说,由于人的出现便颠倒了自然的乾坤,人的本性也就是颠倒的自然本性。

人的如此本性充分体现在真理性质之中。

如果我们去探究“人为什么要去追求真理、人追求真理究竟是在追求什么?”这类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种看起来十分矛盾的现象:人之所以需要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能制造一种假理,而且人也总在那里不断制造着假理。由于人经常为假理所诱导,又为假理所迷惑,常常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假假真真真假难分,所以才需要去追求真理、分辨真假。

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人又为什么要去制造假理,造了假之后还要费力求真,给自己凭添如许的麻烦?这显然不会是仅仅为了要去消除假理便去制造假理。先造假理再去消除假理,这个行为本身说明,“假理”一定也是人的生存方式所需要,对于人的生存生活有着某种用场;否则,人是不会允许发展这种能力、从事这样无谓的行为的。人从制造的假理中去求取真理,这同时也说明,由此所求得的真,决不会像过去所了解的那样,仅仅是为了使人的行为能够顺应、符合于客观、客体的需要。因为,道理很明显,如果仅仅是为了使人的行为顺应自然、符合客观,那就不如让人回去做动物,没有必要先造假理再去求真地多此一举。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存在,人的行为常常是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其实,这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人的这一切矛盾行为,从人的实践本性会很容易理解。归根结底来说,所有这一切矛盾行为都是根源于一点,即人不能满足于自然提供的现成的存在和条件,不会甘心仅仅顺从自然本性所规定的生活。人需要的一切,虽然需以自然条件为依据,但它只能凭靠自己的劳动,去进行创造。这就是人的实践本性。而创造的行为,按其固有本义便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活动,实际也就是把真的变假、假的变真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人需要去创造假理,然后又必须去追求真理的根本缘由。人所追求的那种真理只是人自己的创造活动的产物,并不是什么既有的现成存在。作为这样的真理当然也就只能从消除人所创造的假理中去求得,它决不是客观本有的什么既定之理。所以从这一意义说,真正表现人之为人本性的,与其认为求真的行为,不如看做“造假”的本领更能说明问题。(www.xing528.com)

人所创造的假理,人们从它能够引出真理,也就能够由它走向虚幻。不会使人陷入虚幻的东西,也不能引人进入创造境地、超越客观自然的限制。从根本上说来,这就是人所特有的“主观性”的作用。主观性对人具有两重性的作用,它像一把双刃剑,既是发挥创造性的利器,也是可能伤害自己的凶器。过去从原苏联引进的哲学教科书只看到它伤害自己的一面性质,因而必欲连根拔除而快之。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而便把真与假、实与幻的关系看成绝对对立的。按照这种观点,真是真、假是假,二者界线分明;真是客观性,假是主观性,二者互不相容。于是,在这种理论里,人们追求真理的活动便被归结为追求客观性、排除主观性的活动,区分客观性和主观性也就成为判别真理与谬误的根本界限和尺度。哲学,特别是它的真理论的功能因而就变成只是教人如何“一切从客观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的理论。

这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完全行不通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但排除不了主观性,还得时时处处去依靠主观性、发挥主观性的作用。这既是人的生存活动本性,也是人作为人的生活的本有内容。试想,在人们所创造的劳动产品里,有哪一件不是主观性物化的结果?即使是一块天然的石头,当着把它变成人的对象时,例如南京的雨花石、安徽的黄山石,人们也往往要赋予它以某种主观性的精神内核,什么“童子拜观音”、“猴子观海”、“寒江独钓”、“秋风落叶”等等,如此才感到心满意足。在人的生活里,主观性与客观性总是纠葛一起难解难分的。问题只在于如何去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它们之间如何建立一种适于人的发展状况和要求的关系,而决不在于简单地排除主观性的问题。所以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出了“为主观性正名”的问题[2]

同样道理,为人所有的真与假、实与幻的关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否定关系和排斥关系。事情往往是这样,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假的可以变真真的也可变假,正所谓真变假时假即真、假作真时真亦假。如果不是这样,人就失去了创造能力,也就不再是人。

按照这样的理解,人的求真就不简单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一种实际的创造活动;人所追求的真理也不单纯是为了适应自然、认同客观,而是贯注着人的理想、追求的一个创造性目标。为此,我们就不能不去调整、改变过去从单纯认知真理所形成的那种真理观念和理论框架。我们宁可把真理问题理解得复杂一些,以便思考得更加深入,切莫过于简单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