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核心素养资源选择策略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核心素养资源选择策略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探究材料在科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说腌制过的萝卜在清水中会下沉,是因为它身体内进入了盐分,变重了;有的小组说长时间放在厨房里的萝卜里面水分跑光了,变“泡”了,变轻……教学《浮力》一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测量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核心素养资源选择策略

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地鉴别、积累、使用者,因此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要认真审视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所需的条件,适时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改进不适合学生操作的实验装备,挖掘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

(一)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真实的体验,所以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探究材料在科学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探究资源必须经过教师处理,使之体现科学探究的结构特点。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按照该单元教学要求,要准备萝卜作为实验材料,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几位热心的学生,他们在把材料带给我的同时,还告诉我一些情况:

“老师,我的萝卜是妈妈年前买来放在家里的,已经好多天了。”

“老师,我的萝卜是妈妈从菜园里刚挖出来的。”

“老师,我家里没有萝卜了,我带来的萝卜是奶奶放在盐水里腌制过的。”(www.xing528.com)

我耐心地听孩子们把话说完,脑海中一直在快速地思考:来源不同,这几种萝卜在水中的沉浮状况肯定不一样,怎么办呢?是按部就班,选择一种能够上浮的萝卜呢,还是有意识地把这几种萝卜分到不同小组呢?选择后者,也许会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后面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等课打下基础。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大胆“赌一把”。课堂上,我有意识地把这三种萝卜分到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去探究。结果在汇报时,有的小组说萝卜放入清水中会浮上来,有的小组说萝卜放入清水中会沉下去。因为都是亲眼所见的事实,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候,我适时给他们“降温”,首先让他们冷静下来,先进行科学猜测:为什么同样的材料,由于储存的时间或地点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不一样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说腌制过的萝卜在清水中会下沉,是因为它身体内进入了盐分,变重了;有的小组说长时间放在厨房里的萝卜里面水分跑光了,变“泡”了(就是萝卜里面的水分蒸发了,空气变多了),变轻……对于他们的解释,我或者给予肯定,或者提出一些供他们探究的问题,鼓励他们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来阐明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事实证明,我“赌赢”了,在教学本单元后面的“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后,学生明白了和同体积的清水相比,腌制过的萝卜重一些,所以下沉;长时间放在厨房中的萝卜轻一些,所以上浮。在进行《摆动研究》一课教学中,探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快慢时,一般的做法是用钩码做摆锤,因为实验室里有钩码,这样可以省去不少准备实验材料的时间。可是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分别用一个、两个、三个钩码做实验时,由于钩码的长度不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很大,因为虽然摆绳长度相同了,但是整个摆长却不同了。后来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盛放玩具橡皮泥的微型小塑料桶,让学生在小桶内放相同体积的金属块、塑料块、木块,这样就保证了摆的等长,控制其他因素,只改变一个变量,体现了科学性

(二)合理改进实验装置

一个好的实验装置可以提高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效率,而如果实验装置不合理,就会影响学生的操作,甚至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在科学课中,教师要不唯书、不唯上,应该根据学校器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指导学生使用器材。教学《浮力》一课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测量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教材通过卡通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运用橡皮泥把小滑轮固定在水槽底部,把测量压力转变为测量拉力。但我在教学中发现,用橡皮泥固定滑轮效果很不好,用力稍微大一些,小滑轮就被拉起来了。在一个班教学时,我一直强调学生要慢慢用力,可能是由于橡皮泥的质量不太好,固定物体的性能差,大部分小组在操作过程中均以失败告终。后来我选择用小吸盘代替橡皮泥来固定小滑轮,这样只要把吸盘和水槽底部之间的空气排出,吸盘就会紧紧地吸住水槽底部,学生再怎么用力,也很少出现小滑轮被拉出来的现象。实验操作难度降低了,教学效率提高了。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会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富有“科学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