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行动如何表达意志

戏剧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行动如何表达意志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若是对上述那一位寻找别针的演员的表演进行剖析,我们则能够看出她的行动是“寻找”别针。诚然,当你在采用某一种行动的时候,并非永远可以达成预定的目的,所以安慰并不代表安慰了,说服也并不代表说服了,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愿意,都能去说服他人,安慰他人。所以,无论哪种行动都由意志产生。

戏剧表演基础理论与实践研究:行动如何表达意志

有些演员,尤其是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员,通常想直接表演情绪或者“形象”,还有的则依照在银幕、舞台以及屏幕上所看到的某种模式进行表演。在《演员的自我修养》第一卷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这些错误的表演进行了非常生动的描述,如下:

“我们再来演一出新戏,”托尔佐夫(注:书中的表演教师)对马洛列特柯娃(学生)说:“这戏的内容是这样的:你的母亲失业了,收入也就没有了,她甚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典卖,来为你付戏剧学院的学费,因此你明天就要由于缴不出学费而退学,可是你的一个女朋友援助了你,她没有现钱,就给你带来了一只镶着宝石的别针,这是她所能拿出的唯一贵重的东西。朋友的慷慨行为使你很是激动和感激。但是,怎能接受这样的赠物呢?你不能决定,老是推来推去。于是你的朋友把别针往布幔上一插,便往走廊那边去了。你跟着她出去。在那里你们演了很长的一场戏:劝说,推却,流泪和激动。终于你把赠物接受了下来,你的朋友也走了,你回到房间里来拿别针。可是……别针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有什么人进来把它拿走了吗?这房子里住着很多人,这是有可能的。于是你便开始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去找。”

“现在你到台上来,我就会把别针插好,你要从幕布的皱褶里把它找出来。”马洛列特柯娃走到幕后,托尔佐夫并没有在幕布上插别针,过了一些时间之后,他让她走出来,她仿佛被人推出来一般跳到舞台上,跑到舞台框的前面,之后向后倒退,双手抱头,十分地惊慌以至痉挛起来……然后她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抓住幕布拼命乱扯一阵,接着把头埋在幕布里,表示在寻找别针。她没有找到。就又飞奔到幕后去,同时还痉挛地把双手扼在胸口。显然,这是在表现她处在这种环境下的悲痛心情

“你觉得怎样?”托尔佐夫问。

“啊,亲爱的!是这么好!我简直不知道是多么好啊……我说不出,太好了。我是多么高兴啊!”马洛列特柯娃大声嚷着,一会儿坐下去,一会儿跳起来,一会儿抱着头。“我就觉得这样!我就觉得这样!”

“那很好,”托尔佐夫赞许她,“可是别针在哪里呢?”

“啊,是的!我忘了……”

“奇怪!”托尔佐夫说。“你这样去找它,还会把它……忘了。”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忘了寻找别针的女演员是在直接地表演情绪。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另一些演员表演的描绘如下:

普希钦演将军,后来又演农民,苏斯托夫坐到椅子上去,装出既不是悲伤又不是绝望的样子。威廉密诺娃在忸img作态,戈伏尔柯夫向她求爱,是依照传统的做法,依照在全世界各国舞台上所做的那样来做的。[5]

上述这段文字中,对于直接地去表演“形象”和模仿表演的模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我们事业中最普遍的错误”是表演过程中这种做作的热情、“形象”以及机械的、模式化的表演。同时还说道:“真正的演员应当不在外表上模仿热情的流露,不在外表上抄袭形象,不依靠演员的程式机械地做作;而是真实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动作。不应当去表演热情和形象,而要在热情影响下和在形象中去动作。”[6]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强调,在表演过程中,演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行动。但是,究竟什么是行动?查哈瓦(Chahava)(苏联著名戏剧家)指出:“动作——这乃是由意志产生的、有一定目的的、属于人类行为的活动。由意志产生,并且有一定的目的即为动作的两个基本特征。一直以来,行动的目的是改变动作的对象,或者如此,或者如彼地改造它。上述提及这两个基本特征便从根本上把行动和情感区别开来了。”[7](www.xing528.com)

若是对上述那一位寻找别针的演员的表演进行剖析,我们则能够看出她的行动是“寻找”别针。但是,实际上她没有真正去寻找,而是在舞台上直接去表演激动、悲伤,即在那里直接表演情感。

在表演的时候,为何演员应该真正地去行动,而并非直接去表演情感?查哈瓦回答的时候指出:

这些规则全部源自人类天性的自然规律。根据人类天性的自然规律可知,在开始任何行动前,我们必须具有这样行动的愿望,比如:你要安慰某个人,于是才会去安慰;要去说服某个人,于是你才去说服;要斥责某人,于是才去斥责等。诚然,当你在采用某一种行动的时候,并非永远可以达成预定的目的,所以安慰并不代表安慰了,说服也并不代表说服了,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愿意,都能去说服他人,安慰他人。所以,无论哪种行动都由意志产生。

但是,若谈到人的情感则恰巧相反。因为人的情感不是完全由意志产生,而且,有些时候与人的意志相悖。例如,原本你不想难过但还是难过了,不想生气但还是生气了,不想绝望但还是绝望了等。人只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假装体验某种情感,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志去真正体验,所以当你从一旁对这种人的行为进行观察的时候,一般很容易便能看出他其实是假装的,比如,他想要表现的颇受感动,但实际上并未真正感动;他想要表现愤怒,但并不真正感到愤怒。然而,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演员在那里努力去体验,要求自己有情感,用演员的口语来说就是“挤”情感。然而,观众却能轻易地看出演员是在做假,那么自然会对这个演员失去信任。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演员这样做不符合自然规律,与人类自然天性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所要求的东西相悖。

鉴于以上所述,实际每个演员都需要遵循天性的自然规律,不要与这些规律进行斗争,即不要逼迫自己有情感,“挤情感”,也不要努力“表演”这些情感,模仿这些情感的外在形式。演员要将自己的态度准确地确定下来,通过自己的想象给自己的态度找到根据,并且用这样的方式将行动的愿望唤起来,之后便行动起来,而无须等待情感。在行动的时候,情感会自然体现出来,自己找到需要的表现形式。[8]

在以上论述中,查哈瓦已经说明何为行动,以及演员为何首先要去抓行动而不是直接表演情感。所以,在表演的时候,演员应该先把人物行动把握住,并用行为动词给自己提出行动任务,如:拒绝、斥责、请求、驱逐、安慰、解释、劝解、邀请、说服等。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行动都是心理和形体的活动。即所有的行动都具备两方面,即心理和形体,并且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连、不能分离的整体。但是,为了让演员在掌握表演方法的时候进一步认识行动,我们可以将其区分成形体行动以及心理行动两种类别,即便所有的形体行动都具有心理的一面,而任何心理行动也会有形体的一面。

通常,形体行动指的是人们那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主要消耗形体力量的行动。虽然,有些时候,此类行动会改变或者影响对象的心理,但是,主要是对周围环境中某一个对象造成形体上的改变。例如:各种日常行动(打扫房间、穿衣、梳头、洗脸、做饭、熨衣服等),运动性的行动(做体操爬山、打球、滑冰游泳跑步等),体力劳动(挖渠、挑水、劈柴、打夯等)以及人与人之间其他诸多行动(搏斗、推开、握手、拥抱、追赶、躲藏、爱抚等)。

心理行动的目的是改变人的意识,而并非改变物质环境。这种行动的对象可以是他人的意识,也可以是行动者本人的意识。对于心理行动的重要性,演员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这是因为演员通过这种行动,或许可以将所要演的角色以及剧本基本内容中包含的矛盾斗争表现出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形体行动没有那么重要,抑或是与心理行动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它们两者之间联系极为密切,并且相互之间有所影响。

首先,形体行动可作为完成某种心理行动的手段。如:为了请求某一人的帮助,人们或许会拉过一把椅子请他坐下,之后为他沏茶,递上一支香烟,并将烟点着等。也就是说,为了完成请求这一心理行动,人们需要去完成一系列的形体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形体行动显然从属于心理行动,具有从属性质。所以,若想正确且真实地完成一系列行动,演员需要让形体行动依托于充分的心理任务。例如,上述一系列形体行动(拉椅子、沏茶、递烟和点烟),可以是为了请求他人的帮助,也可以是为了帮某人把思想上的苦恼解决掉。由此能够看出,基于不同的心理任务,心理行动肯定会让演员在完成形体行动的时候具有不同的性质以及色彩。但在此过程中,形体行动的完成也会影响心理行动的完成过程。例如,要点烟的时候,打火机没气了,总是打不着火,这就会使你心中产生难堪之感,而这种情绪,通常会在你完成最基本的心理任务的时候反映出来。

其次,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平行进行。例如,你一边做饭,一边与同演者就某一问题展开争论,这样一系列形体行动得以完成的同时,某种心理行动也完成了。在此情况下,它们两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在内容上,做饭与争论这两种行动之间毫无关联,但是,争论的时候,对方不听从自己的意见,两人就会争执起来,而你可能因为对方不听自己的意见而生气,暂停做饭这一形体动作,甚至把锅铲“当”一声扔进锅里。这一举动吓到了对方,进而不敢再争论下去。与此同时,完全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形。若炒菜的时候你发觉炉火不旺盛,需要添加煤,此时,与对方的争论或许会因为加煤这一动作而中止,之后再重新开始争执时,火气基本上消失了。除此之外,若是在争论的时候,演员正在做的饭恰巧是极为精致的点心,这样一来,争执肯定与做粗活的时候完全不同。

整体而言,形体行动和心理行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形体行动从属于心理行动的时候,互相影响的主导方面是心理行动,因为它是主要的行动,而在形体行动与心理行动平行地进行时,主导方面则可能从一种行动转移到另一种行动,即从心理行动转移到形体行动,或者是相反,即从形体行动转移到心理行动,这就要看具体的情况,根据哪一个行动的目的对于行动者更加重要来决定。例如,做饭和争论中说服对方哪个更重要。这些便是形体行动与心理行动之间最基本的相互关系。

若是再深层次地对行动进行剖析,则能够看出,在完成心理行动时,人们所依靠的手段不同,可以分为言语行动和形体性(也称之为表情性的)行动。此外,鉴于作用对象不同,心理行动又分为两种,即外在的和内在的。外在行动指的是以其他人物为对象的行动。这种行动的目的是要改变同演者所扮演的人物意识,然而内在的行动指改变行动者本人的意识。所以,只要是能够引起行动者本人意识(心理)变化的行动,均称之为内在的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