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百年双十:探寻双十精神

百年双十:探寻双十精神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9届高中吕韶风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双十的精神。1989年,我结束了在双十6年的初、高中学习,考上了千里之外的中国音乐学院。远离家乡的在京厦门学子们有过几次聚会,大多是双十、一中的毕业生。双十人的生活并不总在电视和舞台上。我实在难以一一列举,在我人生中双十人给予我的深刻影响。能得双十师长的厚爱,得以承双十爽爽有一种风气沐浴,幸甚至哉。祝愿双十精神永远气象宏大而明亮清澈。

百年双十:探寻双十精神

1989届高中 吕韶风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双十的精神。让我琢磨这么深奥的问题的原因是:双十人,尤其是那些前辈双十人的身上,实实在在地流淌出一种别样的气质和风貌。这气度是如此与众不同,却又教人品味,它们构成了我对这所百年学堂的认知,并让我在离校多年后,依然保持对双十的欣赏和敬意。

1989年,我结束了在双十6年的初、高中学习,考上了千里之外的中国音乐学院。远离家乡的在京厦门学子们有过几次聚会,大多是双十、一中的毕业生。但就是那么几次聚会,却让我强烈地感觉到,姑且通俗地比喻:双十人颇像清华人,一中人更像北大人。彼时的清华骄子,冬日常以一件军大衣示人,朴素踏实,看似言语不多,每每展示才艺,令人惊叹,才华横溢不过如此。

30年过去了,我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双十人,青春年少时的小伙伴们也迈向了成熟的中年。双十于我,不再只是少年的记忆,而是在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中,一个可以被解读的,关乎教育、信仰、生命的美好范本。

潘世建,1965级初中生,2011年,他成为福建省厅级官员遗体捐献登记第一人。在此前,我看了他在台湾慈济大学参观时拍的许多感人的照片。随后我担任厦门卫视嘉宾,那期主题恰好就是人体器官捐献。潘副市长力请卫视去掉新闻中有关他的报道,他说:“捐献只是我的心愿。”

让人感动的事情很多,譬如为了支持爱乐乐团,这位厦门爱乐乐团的理事长总是托太太去窗口悄悄买了年票;因为在例行视察中多问了一句,一个辍学的农村女孩得以成长为一个独立健康的母亲;同样因为多看了一眼,残障人士杨晓东和陈团治得到了高难度的治疗,第一次站了起来,还成了反哺社会的义工;潘副市长还总是不遗余力地保护海洋、小鸟,不厌其烦地引导朋友们,教大家感受故乡厦门的美。(www.xing528.com)

后来得知TV透的老朋友郑启五是他的老同学。当得知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来没忘记回小学、回双十去探望老师,我被深深打动了。TV透里还有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双十校友黄绍坚,他文史功夫不错,口才亦是极好。我曾在节目中听他怒斥: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日晒雨淋占道经营?此言偏颇,但这么多年我还记得这句话。他能看到一些人之苦,而我竟不能够,愧也。TV透中还有一位校友李爽。最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有一次她竟然穿着双十校服上节目。她确实是青春洋溢,但一位教师竟然自费购买了全套(包括大衣)学生校服,这得对双十有怎样的痴情和热爱?我看见了她眼眸中的光亮,这种爱会照亮多少双十少年的心?

双十人的生活并不总在电视和舞台上。陈育新,我的同班同学,默默工作的幕后人。几年前,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请著名华侨史学家陈毅明创作有关南侨机工的歌曲,由我作曲,请来育新同学拍摄MV。我们走访华侨博物院,拜访文史专家何丙仲,一遍遍翻看南侨机工的资料,然后在深夜的寂静里,在电脑的两端分别构思出“碧血铸青史,魂兮向南洋”的华侨之光和不畏牺牲的主题,最终献上一曲《永远的怀想》。

又想起同班同学杨蔚,一个爱唱《冬季到台北来看雨》的女孩,当之无愧的年段第一,她的生命永久定格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生命的最后,疾病导致她双目失明,但这位准博士,硬是坚强地做起了电台节目,用声音传递对生命的眷念和鼓舞。

我实在难以一一列举,在我人生中双十人给予我的深刻影响。小时候,班主任黄杰曾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道是催促大家讲卫生,三十而立方知诗句之气魄,吾师之气魄。黄老师归国后曾问我:“是去中学教书好呢还是?”我一下感动到说不出话来。能得双十师长的厚爱,得以承双十爽爽有一种风气沐浴,幸甚至哉。

祝愿双十精神永远气象宏大而明亮清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