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运营的中断,更将影响实体经济效率和整个经济运行秩序。准确衡量金融风险水平,成为一国金融管理当局有效化解和防范危机的重要步骤。因此,金融危机和金融稳定性的研究是经济金融界的热点问题之一。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中国金融稳定性研究

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但是金融资本的集中容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金融资本运营的不确定及其带来的风险很大。金融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运营的中断,更将影响实体经济效率和整个经济运行秩序。准确衡量金融风险水平,成为一国金融管理当局有效化解和防范危机的重要步骤。因此,金融危机和金融稳定性的研究是经济金融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出现了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和分析模型。但是,频繁的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学家一次又一次的全面重新审视危机的成因、起源和解决办法。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曾康霖(2000)、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王信(2000)、李成(2004、2007)、朱波和范方志(2005)、李伟杰(2008)。但是,国内已有的文献宏观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外债危机研究比较多,而且较多地关注危机的扩散和冲击影响。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着眼于汇率问题,认为危机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或者扩张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间的不协调,可以认为是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危机;第二代危机模型跳出局限于汇率问题的框架,认为危机根源于政府经济政策和公共政策中的多维均衡点,危机具有自促成的性质,自促成因素使经济从好的平衡点转移到差的平衡点;第三代危机模型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才真正地着眼于金融机构,跳出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第三代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危机模型在2007—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发展,更加关注于微观化的金融中介作用,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之间的联系。本文在对金融不稳性研究前沿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金融不稳定性的微观视角分析了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和不确定性如何形成周而复始的金融危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