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鹃花科的家族性奥秘

杜鹃花科的家族性奥秘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鹃花科是一个较大的科,其中杜鹃花属种类数将近全科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还有越橘属和欧石南属。之所以在此一提,一是因为该属植物种类很多,仅次于杜鹃花属;二是该属植物的花也漂亮,观赏价值大,国外花园里栽植普遍;三是该属是杜鹃花科的模式属,杜鹃花科的拉丁文科名是Ericaceae,与欧石南属的属名Erica 是同一个词根。综合以上,杜鹃花科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木本单叶多互生,萼瓣五数常结合,雄蕊为十药孔裂,中轴胎座五心皮。

杜鹃花科的家族性奥秘

杜鹃花科是一个较大的科,其中杜鹃花属种类数将近全科的三分之一,值得一提的还有越橘属和欧石南属。

越橘属(Vaccinium)有400 多种,国产100 种左右,大多野生,有不少种的果实酸甜可食,富含维生素C。上海原先极少见越橘属植物,近年来该属出了一个“明星”——蓝莓,越橘属也受到了关注。

图8-13 是蓝莓(Vaccinium uliginosum)的枝叶及果实。蓝莓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欧美人食用蓝莓的历史大约有100 年,我国东北地区也是蓝莓的产地之一,民间习惯称之为笃斯越橘或笃斯。蓝莓为落叶灌木,图上的果实可以看出它是由子房下位形成的,宿存的花萼5 枚,位于果实的顶部而非基部。

图8-13 蓝莓的枝叶与果实

图8-14 欧石南属的代表之一

欧石南属(Erica)约有800种,是杜鹃花科的第二大属,但主要分布在欧洲和非洲,尤以南非居多,所以国人对这类植物较为陌生,上海也引栽甚少,还因该属常写作欧石楠,会与蔷薇科的石楠属相混淆。之所以在此一提,一是因为该属植物种类很多,仅次于杜鹃花属;二是该属植物的花也漂亮,观赏价值大,国外花园里栽植普遍;三是该属是杜鹃花科的模式属,杜鹃花科的拉丁文科名是Ericaceae,与欧石南属的属名Erica 是同一个词根。严格来说,按照植物分类学的规定,Ericaceae 的中文应该是欧石南科,只不过国内学界考虑到国人对杜鹃花的熟悉,也就按习惯而没有按规定把它叫作杜鹃花科。图8-14、图8-15 是欧石南属的几种植物,花小,密集生于植株上部,花冠色彩丰富,观赏价值高。

杜鹃花科属多种类亦多,很多为具观赏性的花灌木,花较大,花各部多为5 或10 数,花冠结合,漏斗形或坛状;花药有一个特别的地方,由顶端开口散出花粉,这在植物学上叫作花药孔裂;子房是由5 心皮结合的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

综合以上,杜鹃花科的特征可以归纳如下:木本单叶多互生,萼瓣五数常结合,雄蕊为十药孔裂,中轴胎座五心皮。

(www.xing528.com)

图8-15 欧石南属的代表之二

拓展 8-2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这句话很提振人心,特别是激发了中国园林人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但这句话也一直存在疑义,因为中国园林与世界园林,尤其是西方园林差异很大,似乎很难找到两者之间的传承。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国人的自吹自擂,这句话倒是外国人说的。

说这话的是英国植物学家E. H.威尔逊。20 世纪初威尔逊先后受英国、美国的植物园委派来到中国,主要在中国中西部地区采集植物标本,并寻觅适合在欧美栽培的园林观赏植物。威尔逊前后进入中国中西部山区(4次)及台湾(1 次),历时10 余年,采集了5 万份植物标本,并收集了近2 000 份植物的种子、地下茎等,发现、命名了上千种植物新种,在植物学研究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观赏植物资源的利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向世界积极介绍和推广了中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1929 年,威尔逊根据他的中国考察经历出版了考察集China: mother of gardens,他在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从现代月季的亲本、温室杜鹃、樱草,到食用的桃子、橘子、柚子柠檬等,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园林的丰富资源。事实上,美国或欧洲的园林中,无不具备中国的代表植物。”

这就是“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一语的出处。

威尔逊的话并不错,很多产自中国的植物确实扮靓了欧美的花园,国人喜爱的牡丹、月季、杜鹃、菊花等,外国人同样喜爱,如果缺少了来自中国的植物,欧美的花园就会大大逊色。疑义的产生可能主要是中外语言文化的差异,garden 一词与中文的“园林”并不完全同义,欧洲人引进了中国美丽的花卉,并未引入中国造园的理念与技艺。

国内曾有学者提出,中国的“园林”译作garden 并不恰当,建议采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也正是考虑到了中国园林与西方garden 之间的差异。

说到中国植物对欧洲garden 的贡献,就绕不开中国的杜鹃花以及杜鹃花属之下的常绿杜鹃。威尔逊及其后的另一英国植物学家George Forrest 深入中国西南山区,收集了大量的各种常绿杜鹃的标本和种子,既鉴定、发表了很多新种,也为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花园引进了多姿多彩的常绿杜鹃,这也就是如今上海花市上见到的“高山杜鹃”的源头。遗憾的是,国内园艺界尚未好好开发、利用这些自家拥有的美丽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