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Scrophulariaceae家族的一四七、玄参科

Scrophulariaceae家族的一四七、玄参科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2.母草学名 Lindernia crustacean (L.) F.Muell别名 四方拳草、蛇通管、气痛草形态特征 草本。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疼痛、蛇咬伤、狂犬咬伤。624.白花泡桐学名 Paulownia fortunei Hemsl.别名 泡桐、白花桐形态特征 乔木。药用部位 根、果。治牙痛、口腔炎、小儿疳积、外伤感染、毒蛇咬伤、疮疖、中耳炎、睾丸肿大。627.爬岩红学名 Veronicastrum axilare Yamazaki别名 多穗草、钓鱼竿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治腹水、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外用治腮腺炎、疔疮、烧烫伤、毒蛇咬伤。

Scrophulariaceae家族的一四七、玄参科

622.母草

学名 Lindernia crustacean (L.) F.Muell

别名 四方拳草、蛇通管、气痛草

形态特征 草本。常铺散成密丛,多分枝,枝弯曲上升。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宽卵形,边缘有浅钝锯齿,上面近于无毛,下面沿叶脉有稀疏柔毛或近于无毛。花单生于叶腋或在茎枝之顶成极短的总状花序;花冠紫色;雄蕊4 枚,全育,二强。蒴果椭圆形,与宿萼近等长。花、果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长于田边、草地、路边或沼泽地。采集于梁山垇(N 25°11′9″,E 116°8′28″,H 685 m)、谷 夫(N 25°12′46″,E 116°10′58″,H 663 m)、新化村(N 25°18′9″,E 116°16′32″,H 592 m)。常见种。

药用部位 全草。

性味功能 微苦、淡,凉。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治感冒,急、慢性菌痢,肠炎,痈疖疔肿。

623.旱田草

学名 Lindernia ruellioides (Colsm.)Pennell

别名 鸭嘴癀、调经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叶片矩圆形、椭圆形、卵状矩圆形或圆形,边缘除基部外密生整齐而急尖的细锯齿。顶生总状花序,苞片批针状条形,花梗短,花冠紫红色,上唇直立,下唇开裂,3 裂。蒴果圆柱形,向顶端渐尖。花期6—8 月,果期7—11 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路边或沼泽地。采集于碓公坑(N 25°16′8″,E 116°11′9″,H 557 m)。少见种。

药用部位 全草。

性味功能 甘、淡,平。理气活血,解毒消肿。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胃痛、乳痈(乳腺炎)、瘰疬(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跌打损伤、痈肿疼痛、蛇咬伤、狂犬咬伤。

624.白花泡桐

学名 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别名 泡桐、白花桐

形态特征 乔木。幼枝、叶、花序、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叶片长卵状心脏形、卵状心脏形,新枝上的叶有时2 裂,下面有星毛及腺。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成圆柱形,小聚伞花序有花3 ~8朵,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果皮木质。花期3—4 月,果期7—8 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中、荒地。采集于云礤村(N 25°9′46″,E 116°8′56″,H 581 m)。常见种。

药用部位 根、果。

性味功能 苦,寒。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果:化痰止咳。治气管炎。

625.台湾泡桐(www.xing528.com)

学名 Paulownia kawakamii Ito.

别名 华东泡桐、黄毛泡桐

形态特征 小乔木。叶片心脏形,顶端锐尖头,全缘或3 ~5 裂或有角,两面均有粘毛。花序枝的侧枝发达与中央主枝等势或稍短,故花序为宽大圆锥形,小聚伞花序无总花梗或位于下部者具短总梗,有黄褐色绒毛,常具花3 朵,花冠近钟形,浅紫色至蓝紫色。蒴果卵圆形,顶端有短喙。花期4—5 月,果期8—9 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中、林缘或疏林下。采集于梁山垇(N 25°11′9″,E 116°8′28″,H 685 m)、谷夫(N 25°13′32″,E 116°10′40″,H 633 m)、新兰村(N 25°19′7″,E 116°13′48″,H 382 m)。常见种。

药用部位 树皮、叶。

性味功能 苦、涩,寒。祛风解毒,散瘀消肿。治跌打损伤、瘀血肿胀、闪挫扭伤、金伤、无名肿毒等症。

626.光叶蝴蝶

学名 Torenia asiatica L.

别名 长叶蝴蝶草、水远志、蓝花草

形态特征 匍匐或多少直立草本。节上生根;分枝多,长而纤细。叶片三角状卵形、长卵形或卵圆形,边缘具带短尖的圆锯齿。花具梗,单朵腋生或顶生,或排列成伞形花序;萼具5 枚宽而多少下延之翅;花冠紫红色或蓝紫色。蒴果长椭圆形。花、果期5 月—次年1 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下、路旁或山坡阴湿处。采集于陈禾坑(N 25°5′17″,E 116°9′44″,H 441 m)、老 好 坑(N 25°11′23″,E 116°9′10″,H 671 m)、坑头(N 25°11′6″,E 116°12′8″,H 739 m)。较常见种。

药用部位 全草。

性味功能 微苦,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牙痛、口腔炎、小儿疳积、外伤感染、毒蛇咬伤、疮疖、中耳炎睾丸肿大。

627.爬岩红

学名 Veronicastrum axilare (Sieb.et Zucc.) Yamazaki

别名 多穗草、钓鱼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弓曲,顶端着地生根,圆柱形,中上部有条棱。叶互生,叶片纸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边缘具偏斜的三角状锯齿。花序腋生,花冠紫色或紫红色。蒴果卵球状。花期7—9 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林下、林缘草地及山谷阴湿处。采集于老好坑(N 25°11′22″,E 116°9′17″,H 690 m)。少见种。

药用部位 全草。

性味功能 苦、辛,凉;有小毒。利尿消肿,散瘀解毒。治腹水、水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外用治腮腺炎、疔疮、烧烫伤、毒蛇咬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