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形成性思考和学习参与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形成性思考和学习参与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不断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应将评价的目标定位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不再遵循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成功的喜悦。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形成性思考和学习参与

(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形成性评价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可知深度学习需要依赖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才能真正完成,因此应将学生作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为了与深度学习的理念一脉相承,笔者引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把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优化为“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不断获取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其观点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是一个教学模块的结尾,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另一个教学模块的起点。在实施评价的时候,应将评价的目标定位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实现有效的深度学习。可知,“形成性评价”可以理解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评价方法。

(二)形成性评价的执行

在执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笔者严格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原理来进行评价流程的取舍和设计。该原理的主要观点是: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多元智能,也具备学习能力,只是随着个人特质的不同,其发展潜质也互不相同。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显然并不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采取一模一样的评价标准。

只有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对其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力,并使其循着适合自身智能结构与特点的方向发展进步。因此笔者在评价中尽力做到因人而异,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不同的学生个体,通过构建符合学生个性特点和智力特点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促进其真正的全面发展。

评价模式应注重多元化,对学生学习阶段性的检查与总结,通过验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计划,写教学反思,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突出重点,抓住问题,分层要求,区别对待。

1.分类评价,面面俱到

对于评学,应从几个方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全貌,因此,以如下的分类方式来整合评价模式。

(1)真实性评价

通过真实性评价的方式,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这个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是否有能力解决与所学内容有联系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迁移能力,以及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创造能力。

(2)表现性评价

结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课堂讨论探究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评价。可见这个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性评价还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探究中将所学知识顺利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性评价需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和收集、记录。

(3)发展性评价

这种评价模式充分考虑到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考察目标,以被评价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自我反馈、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否在认知过程中拥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认同等作为评价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思想下,发展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

以上的评价模式可以单独使用,但是整合起来则更加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本章将在后面的内容中以实例来说明这些评价模式的具体使用。

2.方式多样,彼此组合

形成性评价由于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征,所以实施方式也是多样化的,笔者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以及教学实际条件,为学生选择了以下的评价方法。

(1)成长记录袋

这是学生的一个成长小档案,里面有条理地反映出该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的过程。结合具体的高一数学学习目标,描述学生的进步、学习状况、认识和体会以及每次考试后的小结等,其中也包含了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

(2)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观察的直接结果,对提升学生参与性最为有效。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评价,不再遵循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与合作的默契、成功的喜悦。(www.xing528.com)

(3)研讨评价

这种评价也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测验式研讨”。其实质在于以课程特点为基础,结合学生不同的特质,因人而异。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来评价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3.明确标准,公平对待

深度学习强调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因此评价标准也应该多元化。在此前提下,以公平为原则,可以制定以下的评价标准:

(1)教师评价标准:教师在每一个阶段应以客观的描述语言给出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评价,并充分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性,以能力评价为先导,摒弃“唯分数论”。

(2)学生自评标准:学生结合对自己的了解,从学习的现状、水平、结果、不足等方面为自己打分,同时尊重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3)学生互评标准:探究小组,结合每一位成员的表现,对其进行评价。

至此,研学、展学、辅学与评学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又彼此独立的阶段已经完成。笔者用以上的模式实现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释】

[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曹兆海.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深度学习[J].新课程学习(中),2009(5):52-53.

[3]孙银黎.对深度学习的认识[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7(1):34-36.

[4]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5]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从两个探究案例引发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1):37-42.

[7]曹一鸣.当代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1-2.

[8]陈琴英.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的转化[J].高教论坛,2005(01):126-128+58.

[9][美]巴巴拉·L.麦库姆斯(Barbara L.McCombs),詹姆斯·E.波普(James E.Pope).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M].伍新春,秦宪刚,张洁,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72.

[10]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1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