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什么中国古代缺少掷矛兵?

为什么中国古代缺少掷矛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倘若我们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很少看到掷矛兵的身影。如果想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为什么不发展掷矛兵,不妨先看看掷矛兵的作用。而中国古代军队没有掷矛兵的另一个原因,则出于对军队机动性的要求。综上所述,在秦汉至明清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适合掷矛兵的作战任务其实是比较少的,掷矛兵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发展成独立的兵种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缺少掷矛兵?

古希腊罗马的军队里,装备铁镞标枪的掷矛兵,常常排成密集的方阵,向对手投出标枪。在古代欧洲许多重要战役里,这种战术起到过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了许多大战的成败。

可是,倘若我们对比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的战场上,很少看到掷矛兵的身影。

在古代欧洲,掷矛兵很早就出现了。公元前7世纪,在古希腊军队里,以投掷标枪为作战方式的掷矛兵是非常重要的兵种。在古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的战争中,掷矛兵也多次起到关键作用。据相关史料记载,一直到公元12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军队里依然有大量掷矛兵。今天欧洲国家的一些新型现代武器也常常用“标枪”来命名,可见这个特殊兵种在欧洲军事史上的地位。

但在同时期的古代中国,情况却又不一样了。

我们从秦始皇兵马俑里可以看到,秦军军阵里既有不同姿态射击的弓弩兵,也有车兵和骑兵,还有手持各种武器的步兵,唯独没有同时期罗马军队里常见的掷矛兵。而在陕西咸阳汉墓里,由汉军士兵俑组成的军阵模型中出现了骑兵、步兵两大兵种,却同样看不到掷矛兵。

再看看中国历代的兵书和史料典籍,我们会发现:掷矛兵所用的标枪在宋朝明朝年间曾被作为步骑兵的辅助武器,骑兵在快速突击中投掷短柄标枪,就是近距离拼杀时屡试不爽的杀招。但像古代欧洲那样独立存在的掷矛兵兵种,却好像很少在中国的军队中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想探究中国古代军队为什么不发展掷矛兵,不妨先看看掷矛兵的作用。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战场上,掷矛兵的作用非常大。他们可以远程攻击对手。据欧洲史料记载,古希腊的掷矛兵可以把标枪投出20—60米远,古罗马的重装掷矛兵甚至能投出80米远。标枪的杀伤力很大。战场上呼啸飞来的标枪经常能打穿敌兵厚重的盾牌。在同时期的中国先秦,中国人在冶铁和兵器打造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打造标枪并不困难。但要远程打击对手,中国古代军队却有两个更合适的装备:弓和弩。

首先要说的是弓。

提到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我们常说“十八般兵器”。但在古人眼里,弯弓搭箭却是首先要掌握的军事技能。南宋学者华岳就曾评价说:“在所有的兵器里,弓是排第一位的。在所有的武艺里,射箭也是排第一位的。”而春秋战国年间正是中国弓箭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战国年间已经有了射程百米以上的复合弓。制造这样一张弓需要用到“干、角、筋、胶、丝、漆”,即树干、牛角、动物筋、鱼胶、蚕丝、树漆等六种材料。每一种材料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加工,制造完成一张威力强大的良弓,甚至需要三年时间。箭支领域,也出现了威力更大的三棱青铜镞。

这样的弓箭,不但射得远,杀伤力也强,因此从战国年间起,弓箭就得到了广泛应用。到了汉朝,不仅弓的拉力更大,箭镞也换成了钢铁镞。担任远程射击任务的弓箭手在军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了。发展到唐朝,每一支万人规模的唐朝军队,都要配备10000多张弓和300多万支箭,几乎每个士兵都能装备一张弓和300多支箭。作战时,先用弓箭远程射击,“万箭齐发”的杀伤效果,当然比掷矛兵掷矛强多了。(www.xing528.com)

比起弓来,中国古代的弩虽然射速慢,但射程远。战国时期的弩,其设计就已经非常精密了。弩的射程在80—240米,大型的绞车弩虽然笨重,却能一次发射多支重型箭镞,也可以和步骑兵配合作战。汉朝的弩技术进一步发展,普通的“六石弩”其射程在260米左右。在汉朝北伐匈奴的战争里,汉军还曾用30张弩组成“连弩”,以密集的箭雨阻击匈奴骑兵。唐朝的“车弩”还能发射铁制的重箭,可以摧毁敌人的营垒。

所以,当古代中国军队需要对敌人“远程打击”时,通常都是用各种类型的弓箭、强弩配合作战,既能保证射程,也能给敌人造成巨大伤亡。同时期在欧洲常见的掷矛兵,在中国好像没有了“用武之地”。

而中国古代军队没有掷矛兵的另一个原因,则出于对军队机动性的要求。

在中国古代的野战里,军队的机动性有多重要?我们可以再看看秦始皇兵马俑。

在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号俑坑里,我们可以领略秦朝步兵军阵的风貌:轻装步兵组成前三列横队在最前面,后面是战车和手持长兵器的重装步兵,殿后的是披甲的重步兵,两侧还有披甲步兵与弩兵做掩护。二号坑是步骑混编方阵,弓弩兵在左前方,车步骑方阵在右前方,左边是单独的战车方阵,右边是骑兵方阵,整个军阵里大军阵包着小军阵,军事智慧隐含其中。

为什么要这样列阵呢?正如《孙子兵法》里所说: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态势,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不同的兵种要做好配合,随时调整队形。战国军事家孙膑曾说,在平坦的地方就用战车冲锋,在险要的地形就埋伏骑兵,在崎岖的山路上要多部署弓弩手。秦军这样的布阵,正符合这个军事思想

如此看来,机动性差且攻击能力有限的掷矛兵方阵,恐怕放在哪个位置都很难达到要求。

秦朝以后,随着骑兵地位的升级,中国古代军队对机动性的要求就更高了;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甲、铁刀等武器开始大规模装备骑兵部队。先秦时只担任骑射、侦察、偷袭等作战任务的骑兵,此时可以组成轻重骑兵军团,向对手发起正面冲锋。面对这样的高速冲击,只会“扔标枪”的掷矛兵,当然不是对手了。

综上所述,在秦汉明清的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适合掷矛兵的作战任务其实是比较少的,掷矛兵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发展成独立的兵种了。

知识链接 叠阵

虽然中国古代军队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掷矛兵,却有一种更科学的战阵:叠阵。叠阵创立于宋金战争时期,布阵时一般将队伍分成三个队列:第一列是长矛兵,第二列是弓箭手,第三列是神臂弓手。面对敌人的进攻时,他们轮流出击,既有严密防护,又可以对敌人发起持续不断的攻击。这种战术发展到明朝时演化出线式火器射击战术,是火器时代非常了不起的战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