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物分界争议持续?最新发现拟病毒和朊病毒

生物分界争议持续?最新发现拟病毒和朊病毒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生物分界的学术争论并没有结束,在惠特克的“五界学说”中,把病毒归于原核生物界的观点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此外,病毒有别于原核生物界的其他生物还在于它对抗生素不敏感。在病毒是否能立为生物第六界的争论尚未结束时,最近,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类病毒。这两种“物质”分别被称为拟病毒和朊病毒。

生物分界争议持续?最新发现拟病毒和朊病毒

在我们的地球上生存着鸟兽鱼虫、菌藻花木等等几百万种生物。这些生物,无论在外观形态上还是生理习性上,互相之间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为了有利于识别,需要给它们安排各自适当的分类归属。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根据其是否会有叶绿素和自己制造养料,是否具备神经组织以及是否有运动能力等方面特征,把所有的生物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两大类,那就是沿用已久的两界学说。

但是,林奈的两界分类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许多单细胞鞭毛生物,它们有的有叶绿体,又有能感受光线的眼点和用来游动的鞭毛,有的不具色素,而以现成有机物为养料。甚至某些具叶绿素的鞭毛生物,若生活在暗处,就会失去叶绿素而成为异养型生物。这说明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和营养方式在某些低等生物中可兼而有之或视外界条件改变而改变,它们既像动物又像植物,因此很难将其归入任何一方。为此,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在生物中应建立第三界——原生生物界,以便把许多方面介于动、植物间的所有单细胞生物包括进去。然而,生物学家们对那些生物应包括在原生生物界中观点不尽一致。有些人仅把单细胞类型的生物包括进去,而另一些人主张把真菌、多细胞藻类、细菌蓝藻等包括进去。因而一时众说纷纭,争论得难解难分。

随着经典生物学向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类学又融入了新的材料: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细菌、放线菌、蓝绿藻和蓝藻等与其他生物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们不具有细胞质细胞核的分化,也就是说这些细胞没有核膜,只有一条“裸露”的染色体。因而,1956年著名学者考培兰提出了四界学说,建议增加一个新的“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的生物除了具有无核膜这一主要特点外,它们还没有以膜为界的亚细胞结构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也不具有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而所有的原生生物、植物和动物都是真核生物。四界学说是以细胞这一有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最基本形式的体现者来分类的,因而它的意义是很深远的,它使生物分类学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在以后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原来隶属于植物界的真菌类生物具有许多独特之处,例如它们的体内无叶绿素和其他可光合作用的色素,因而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可自养生活,只能靠腐生或寄生的营养方式来取得生存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此外真菌的细胞贮藏的养料是肝糖,而植物细胞贮藏的养料是淀粉。显然,它已成为分类学中的另一个难题,正当学者们为此而感到困惑时,1969年,美国科学家惠特克提出将真菌另立一界的“五界学说”。这位学者认为,“五界学说”的优点在于它从纵与横两个方面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一是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生命是从原核生物→真核单细胞生物→真核多细胞生物。其二是,从中可以看出,生命的共同祖先原核生物是朝着不同的营养方式分化的。司光合作用的进化为自养型植物,司腐生寄生型的进化为吸收型真菌,司摄取的进化为异养型的动物。不久以后,虽然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但“五界学说”得到了比较广泛的承认。(www.xing528.com)

可是,生物分界的学术争论并没有结束,在惠特克的“五界学说”中,把病毒归于原核生物界的观点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反对。病毒是一种形体极微细的无细胞结构,它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以及蛋白质构成。病毒本身没有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因而没有生命现象常见的新陈代谢机能,故需要专性寄生于活细胞中。病毒的这种寄生是分子水平或称遗传水平的寄生,即就是当病毒的核酸进入寄主细胞后,立即进行一场生物化学“改变”,把寄主的代谢机器“接收”过来,产生病毒所特有的核酸和蛋白质。用遗传学术语来说,病毒的这种核酸复制、增殖和病毒粒子的装配的繁殖过程在分子水平上与其他生物似有不同。此外,病毒有别于原核生物界的其他生物还在于它对抗生素不敏感。鉴于此,我国著名分类学家陈世骧和王大耜在1977年提出,将病毒单独列为生物中的一界,即“六界学说”。“六界学说”在生物学界并没有受到瞩目,原因是有不少人怀疑病毒不是生物。因为它虽然是专性活细胞寄生物,可一旦从细胞中分离出,便可纯化形成结晶。这种结晶在胞外是无生命的,与一般的化学分子结晶无大的差别。由于病毒在细胞外无生命而在细胞内才有生命,因此许多学者倾向于把它置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分界线上,即病毒是一种分子生物或称为生物大分子。

在病毒是否能立为生物第六界的争论尚未结束时,最近,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类病毒。它是一种不具有蛋白质的RNA分子,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的病原就是一种类病毒。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病理学家们还发现了动植物的病毒可以由共生于RNA病毒的RNA分子或单个蛋白质分子引起。这两种“物质”分别被称为拟病毒和朊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跟病毒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是属于同一进化等级还是不同的阶梯?应如何对生物进行适当的分类?古老的分类学出现了许多崭新的课题,它将期待着科学家们从事进一步的探索来做出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