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突破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突破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方及西南地区所发现的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古代玻璃不多,但发现的地点相当多,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省市都有发现,产品主要是以玻璃珠等为主的装饰品。表14.1南方和西南各省市出土的春秋至战国时期古代玻璃统计表注:*贵州省统计资料由贵州省博物馆刘明琼女士提供,仅限于馆内现有资料的统计。这枚玻璃珠出自云南江川李家山第22号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墓葬。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突破

南方及西南地区所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玻璃不多,但发现的地点相当多,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广东等省市都有发现,产品主要是以玻璃珠等为主的装饰品。出土的概要情况见表14.1。

表14.1 南方和西南各省市出土的春秋至战国时期古代玻璃统计表

注:*贵州省统计资料由贵州省博物馆刘明琼女士提供,仅限于馆内现有资料的统计。

14.1.1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玻璃珠

玻璃珠仅1枚。这枚玻璃珠出自云南江川李家山第22号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的墓葬。玻璃珠呈浅绿色、六棱柱形、两端平齐、中穿孔,长2.6 cm、直径1.1 cm(图14.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与其相邻的第21号墓出土的木柄残片,进行了碳—14年代测定,得出年代为距今(2 500±105)年,即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相当于春秋晚期。第22号墓与第21号墓在同一个山坡墓地中,出土文物也基本相同,都被列入江川李家山墓群中的第一期,其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如果这个墓葬年代推测无误的话,第22号墓出土的这枚玻璃珠就为西南地区最早的古代玻璃,此玻璃珠经电镜能谱分析,含二氧化硅高达81.36%,含氧化钾14.27%,属钾硅酸盐玻璃[2]。目前,黄启善无法对这枚西南最早的玻璃珠发表更多的意见。

图14.1 云南江川李家山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墓葬出土的六棱柱形玻璃珠(云南省博物馆藏)

14.1.2 战国早、中期的玻璃珠、管

这些玻璃管、珠是1980年3月在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下同)的一座大型长方形土坑木椁墓中发现的。玻璃管长0.8~2 cm,四棱柱形;玻璃珠呈青绿色,圆算珠形,直径0.4~0.8 cm,出土时位于棺材西端的南北外侧。这座墓葬比较大,长10.45 m、宽9.2 m、深3.62 m,伴随出土了青铜鼎、敦、豆、壶、矛、钺等文物200多件,被认为是第九代“蜀王墓”。(www.xing528.com)

14.1.3 战国晚期的玻璃

战国时期的古代玻璃,大多为管、珠等小件玻璃器,并且有些为釉砂一类的产品。

1) 玻璃珠

424件。这些玻璃珠被分别发现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有乳白色、浅绿色、肉红色、深蓝色等多种颜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器形有圆算珠形、圆形、圆扣形等。

2) 玻璃管

11件。这些玻璃管主要分布于四川、重庆,颜色有蓝色、天蓝色、青绿色等。其中在四川犍为县五联公社和金井公社发掘的11座战国晚期墓葬中出土了3件:五联公社2号和7号墓葬中各出土1件,金井公社墓区探方中出土1件。五联公社2号墓还出土了1枚玻璃印,以及陶釜、陶盒、陶钵、骨圈等11件文物。2号墓墓室较小,长1.7 m、宽0.7 m、深0.9 m,属于一般平民百姓之塚。五联公社7号墓出土的玻璃管,长2.0 cm、直径0.8 cm,伴随出土的还有玻璃珠、陶釜、陶罐、陶豆、铜削、铜圈等12件文物,墓室长2.5 m、宽1.1 m、深1.5 m,属于小型墓葬。金井公社墓区探方中出土的玻璃管,长1.6 cm、直径0.1 cm,在管外表有多个凸起乳头状圆点(图14.2)。

上述3个玻璃管造型都是小竹形状,中心穿孔,表面呈绿色,不透明,虽未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但其造型、色泽都与陕西、河南等地出土的西周玻璃珠十分相似。对陕西西周玻璃珠、管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珠、管“只是含有少量玻璃相的多晶石英珠,属于釉砂之类的珠饰”[3]。因此,有人也把四川犍为县发现的战国晚期玻璃管列入釉砂珠之列[4]。如果这种推论和归类不误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自西周出现的釉砂珠饰,到了战国晚期仍在继续使用。四川犍为县发现的釉砂管,说明中国釉砂珠、管等装饰品流传时间之长、散布范围之宽广,反映了巴蜀地区民族文化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四川犍为县出土的3件玻璃管,从器物外观看,其质地粗糙、透明度差,玻璃相很少,像是1件釉陶质的器物。通过对这3件及其他早期玻璃管的观察和分析,可对战国晚期釉砂珠饰的生产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了解:

(1) 选矿。选择能够制造玻璃的石英砂等矿料,然后将矿砂粉碎成粉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