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听语言》拍摄角度分类及功能

《视听语言》拍摄角度分类及功能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容概述讲述拍摄角度的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拍摄角度。拍摄角度是镜头与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关系中构成的造型元素,包括位置、距离和高度等元素,分为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仰拍的角度近似垂直,叫作大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视点,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图4-10 《菊次郎的夏天》正侧面角度斜侧面拍摄使物体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化,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分为前侧面角度和后侧面角度。

《视听语言》拍摄角度分类及功能

内容概述

讲述拍摄角度的分类及功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拍摄角度。

能力目标

对几何角度有认知,并能够理解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的不同及其重要性。

知识目标

了解心理的影像塑造作用。

素质目标

理解俯拍的作用。

拍摄角度是镜头与被摄对象在画面空间关系中构成的造型元素,包括位置、距离和高度等元素,分为几何角度和心理角度。

一、几何角度分类及影像效果

几何角度是指摄影机与被摄主体所构成的几何角度,包括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

1.拍摄高度

拍摄高度一般是以拍摄者站立在地平面上的平视角为依据,或者以镜头与拍摄对象所处的水平线为依据。拍摄高度一般可以分为平拍、仰拍、俯拍等。

1)平拍(平角度)

平拍是指摄影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角度(见图4-1)。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的正常情况相似,被摄对象不易变形,画面结构稳固,形象主体客观、冷静、亲切。

图4-1 《逃离德黑兰》平拍

2)仰拍

摄像机低于被摄主体角色或物体,由下而上拍摄,用它可以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见图4-2)。仰拍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仰拍有利于增强垂直高度感,强调被摄对象的高度和气势,常被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概和情绪。

图4-2 《天堂电影院》仰拍

用仰视角度镜头拍摄物体时,由于透视关系,能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由于透视关系,仰拍使画面中前景和后景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发生变化,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见图4-3)。

图4-3 《菊次郎的夏天》仰拍

仰拍在表现正义的角色时,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在表现反面角色时,突出角色的危险性、威胁感(见图4-4)。仰视镜头常被用来表现宗教建筑中的神像、人民领袖、拥有特殊能力的超人等。仰拍还能够净化背景,使构图简洁明了。仰拍的角度近似垂直,叫作大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视点,以表现其晕眩、昏厥等精神状态。

图4-4 《无耻混蛋》仰拍

3)俯拍

俯拍与仰拍相反,摄影机自上而下,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视觉效果。俯视拍摄具有交代环境位置、数量分布、远近距离的特点。

图4-5所示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画面中,主人公盖茨比出场,俯拍宴会场景,人物与宴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人物在前,宴会场景在后,用俯拍的形式表现了主人公盖茨比对宴会的掌控力——举办宴会的真正目的只有盖茨比自己知道。

图4-5 《了不起的盖茨比》俯拍

俯拍在表现人物活动时,易于展现人的方位和阵势。拍摄事件时,可表现整体气氛、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

图4-6所示的电影《疯狂的石头》画面中,保安队长包世宏和兄弟三宝拿着烟和酒跟厂子周围的“棒棒们”打招呼,采用俯拍镜头表现双方力量对比。

(www.xing528.com)

图4-6 《疯狂的石头》俯拍

由于俯拍人物时,对象显得萎缩、低矮,画面往往带有贬低、蔑视或孤单、渺小、压抑的心理效应,如图4-7所示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角松子的俯拍镜头。当俯拍角度达到或接近90°时,称为大俯或顶拍。这种从被摄体上方自上而下进行拍摄的角度,改变了我们正常观察事物的视角,从而获得奇特的影像形象,如图4-8所示。

图4-7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俯拍人物

图4-8 《美国丽人》顶拍

顶拍和倒拍相结合的方式意味着人物所处的情境与内心所想极其矛盾。影片《疯狂的石头》中男主角包世宏发现翡翠丢失,以为是好兄弟三宝所盗,现实境遇是他出于职责应该选择报警,但是内心怜惜好兄弟三宝的处境,现实与内心极其矛盾,如图4-9所示。

图4-9 《疯狂的石头》顶拍+倒拍

2.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面上围绕被摄对象四周选择摄影点。在拍摄距离和拍摄高度不变的条件下,不同的拍摄方向可展现被摄对象不同的侧面形象,以及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的不同组合关系的变化。拍摄方向通常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背面角度。

1)正面角度

正面角度指与被摄对象正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对象的正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正面角度能够表现对象的本色。正面角度的构图,表现对象多处在画面的垂直中心分割线上,常是对称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正面的构图形象比较端庄、稳重。

2)侧面角度

侧面角度一般是指与被摄对象侧面成垂直角度的拍摄位置,主要表现某些对象的侧面具有典型性的形象。侧面角度较之正面角度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与侧面垂直角度左右可有一些变化,以获得最能表现对象侧面形象的拍摄位置。侧面角度能看清人物相貌的外部轮廓特征,使人像形式多样变化。侧面拍摄有利于表现人物的外部轮廓,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还适合表现人物运动、动作、人与人的交流。

正侧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物体的运动姿态及富有变化的轮廓线条,摄影机在被摄物体的正右面或者正左面,在与主体侧面成90°角的位置拍摄。正侧面角度能够充分呈现主体的正侧面轮廓线和动作形态(见图4-10)。

图4-10 《菊次郎的夏天》正侧面角度

斜侧面拍摄使物体产生明显的透视变化,有较强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分为前侧面角度和后侧面角度。前侧面角度是指摄影机在主体正面与正侧面之间的任何位置上,拍人像,既能表现面部特征,又能矫正人物面部缺陷,3/4人面像为经典人像。后侧面角度是指摄影机处在主体正侧面与背面之间的任何位置,更为疏远,通常表现人物的不友善。无论是前侧面角度还是后侧面角度,主体的透视感都很强烈,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3)背面角度

背面方向拍摄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可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效果(见图4-11)。背面角度拍摄人物,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一种不确定性,带有一定的悬念。通过镜头背面角度,观众不仅能看到主体背面的轮廓线,更能看见主体所关注的背景画面,体察到主角的心理感受和内心感情。演员面部表演所呈现的信息几乎为零,引发观众想象,可以制造悬念。

图4-11 《绝美之城》背面角度

二、心理角度分类及影像效果

1.客观性角度

客观性角度指依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画面平易亲切,贴近生活。客观性表现在镜头反映对象自身的客观实在性,即艺术所再现的生活内容的真实性,要求对事件、环境、人物真实再现。

2.主观性角度

主观性角度是指模拟画面主体(可以是人、动物植物和一切运动的物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来进行拍摄的角度。主观性角度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方式,人物视线或心理活动,如回忆、想象、幻觉,往往带有特定人物独特的心理感受、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鲜明的情感色彩,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意力,容易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心理感应。

3.倾斜角度

倾斜角度是将摄影机不放在平面上,银幕上的地平线是倾斜的。倾斜角度拍摄的人物会显得不稳定,具有相当强的主观意向,这种主观意向一般显示为无所适从、迷乱和茫然,使观众感觉焦虑、紧张(见图4-12)。

图4-12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倾斜角度与水平角度

思考题

1.结合构图、景别、拍摄角度分析影片《疯狂的石头》。

2.利用所学知识,拍摄一张表达成语意思的照片。(成语举例:悠然自得、举目无亲、浩如烟海、居高临下、川流不息、一见如故、据理力争、漫不经心、谈虎色变、沉鱼落雁、三足鼎立、孤苦伶仃、诚惶诚恐、大义凛然、踌躇满志、郁郁葱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