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艺术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影视艺术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影戏”来命名电影,可见那时的电影从业者,对“电影”与“戏剧”的一视同仁,强调编导应具有“戏”的思维,发掘银幕与舞台的亲缘关系,突出电影的文学本性。图5—2《阿Q正传》剧照总之,影视不排斥叙事、抒情、戏剧等文学的长处,而是兼收并蓄、用其所长。

影视艺术与文学、戏剧的关系

电影在法国诞生后,西方电影即以观照社会风情、反映真实生活为目标,中国早期的电影则以纪录舞台戏曲、展现程式化表演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和呈现手段,在实与虚之间,构成了全球电影起步阶段的风格特色与多元影像元素。因此,若论影视文学戏剧的关系,我们与西方相比,可以说是更加亲密无间且源远流长。

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于电影这个新生事物,我国早期电影人在进行学术归纳总结的时候,最终还是选择了“影戏”这一名称。从我们民族电影的初创史来看,“影戏”的中国化叙事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戏曲以及当时作为早期话剧雏形盛行的文明戏,如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的大获成功就得益于此。以“影戏”来命名电影,可见那时的电影从业者,对“电影”与“戏剧”的一视同仁,强调编导应具有“戏”的思维,发掘银幕与舞台的亲缘关系,突出电影的文学本性。在我国早期的电影观念里面,“戏”是构成“影”的根本,“影”是完成“戏”的表现手段,创作原则之一是“以戏剧化冲突为基础”。

有电影评论家将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张石川的电影类型归为“戏人电影”,将之后的蔡楚生、郑君里、谢晋看作其衣钵的承继者,指出他们对中国电影“影戏”传统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发扬光大的积极作用。其实,这个传统无论从审美习惯还是创作惯性来讲,都产生着跨世纪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其潜移默化的效应延续至今,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芳华》等即为又一个明例,以传统的戏剧性结构和叙述呈现了电影大片的质感和张力。一方面,《唐山大地震》《芳华》等商业电影立足最广大的观众层面,注重运用中国戏剧本身擅长的矛盾冲突来讲好故事;另一方面,这些电影将重大历史图景浓缩在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之中,将“镜头”与“舞台”、“高台教化”(意为通过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等给观赏者以教育和感化)与“寓教于乐”(影视作品的主要功能)有机结合。至此,“影”与“戏”一脉相承并相辅相成。

图5—1 《芳华》剧照

“影戏”不仅对我国电影历史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也对我们认识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和探索中国电影民族化道路具有特殊的价值。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影视作为独立的艺术,不能简单地与文学、戏剧等相提并论,影视有着自己的语汇和思维、表达和呈现的体系,影视可以成为打开文学、戏剧大门的另一种阅读和观赏方式。(www.xing528.com)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这样的国民级别的小说是非常不容易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因为大家对故事和人物不仅熟悉而且印象深刻,“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和民族劣根性也已经在语文课本里分析得头头是道、鞭辟入里了,想要再创新、再出奇、再突破相当困难。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啃硬骨头般的干劲,把《阿Q正传》搬上了银幕。电影几乎完全忠实于原著,将阿Q从落魄到“中兴”再到阶下囚的过程完整还原,只是在两个地方做了改动与添加。改动的一处是吴妈对阿Q显露出些许的同情和好感,而在小说里吴妈对阿Q是毫无感情可言的。对于吴妈看到行刑前游街的阿Q的情节,鲁迅笔下的她眼神飘向了远方,电影近景里的吴妈则是双眼含有恻隐和戚戚然并随着阿Q移动,与她周围一众乡亲无感漠视甚或带些幸灾乐祸形成了反差。这样的处理,让大众化的电影向广大观众传递出人间丝丝的温情。添加的是一段阿Q白日做梦的戏,这是电影表现的强项。阿Q在梦境中变成了身披铠甲、大闹天宫的孙大圣,那些在现实生活里欺压过他的人,一个个沦为小丑,阿Q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神气活现、飞扬跋扈地当了一回“大帝”。这其实是对“精神胜利法”的一种声画处理,非常出彩。然而《阿Q正传》的文学特点是隐喻和讥讽,这是影像难以施展技艺予以呈现的,影片里只能运用大量的旁白来衔接故事剧情和揭示人物心理,就电影创作而言固然颇为遗憾,但从确保鲁迅小说的原汁原味出发,该片仍是一部值得品味的佳作,豆瓣得分8.6分,可以说是观众对影片创作者相当高的肯定,当然严顺开演活了阿Q这个角色,也厥功至伟。他塑造的阿Q形象,集猥琐、狡黠、势利、莽撞、憨厚、善良、懦弱等多种特点于一身,这些矛盾、多重的特质,被他收放自如的表演出神入化地融合在一起,看到他的形象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小说里的文字,感到似曾相识,发出会心一笑。

图5—2 《阿Q正传》剧照

总之,影视不排斥叙事、抒情、戏剧等文学的长处,而是兼收并蓄、用其所长。当然,这些文学、戏剧元素的运用,最后又必须变成影视化的声画呈现,并非完全照搬文学的描述和戏剧的对话等手段。著名导演张骏祥的影片《白求恩大夫》,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其中主要一点就在于他善于运用电影的声画手法,把作品蕴涵的文学价值形象生动地展露出来。如为了表现白求恩大夫的思乡之绪,张骏祥导演特意拍了苍茫暮色下村落炊烟四起、农民赶着耕牛正从田地归来的镜头,并配上了远远飘来的袅袅笛声。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一派诗情画意、劳作生活的农村日常景象,顿时把白求恩想念远方家乡的内心世界,通过颇具中国诗韵的电影化手段,细腻地表现和烘托了出来。

影视和戏剧因共有的文学基因而难以完全分家,优秀的影视作品大都是站在了成功的文学作品的肩膀上。本章所说的电影主要指故事片,电视主要指电视剧,特此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