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实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实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朗读,第一次接触文本,就像对人的第一印象一样,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观对海子以及《面》留下真实的印象。在现实社会,诗人海子,无法在黑暗的夜幕中找到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请允许我们这样想象:那条冰冷的铁轨也许真的是诗人海子回家的路。

现代诗歌鉴赏教学实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绍兴市高级中学张海英

一、导入

师:有一个作家,他叫司汤达,他批判现实,创作不朽,死后,在他的墓碑上留下了他自己撰写的碑文“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有一个学者,他叫王国维,他诗古文辞、博学多才,但在他50岁那年,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底;有一个诗人,他叫海子,他期盼幸福,渴望自由,却选择在一个大雪覆盖的隆冬,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知道他们怎样理解生活,也不知道才华横溢的他们为什么如此“简陋”地概括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坦然地接受死亡,我们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好在,他们的诗文还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们的诗文,瞻仰他们的灵魂。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诗人——海子。

(师板书:“走近海子”)

——营造氛围,初步感知

二、朗读诗歌

师配音(《秋日私语》)范读,生听,读。你认为读这首诗要注意些什么?

生:缓慢,抒情,但也有变化,在读“愿你,愿你,愿你”三个排比句的时候,要加快一些,激昂一些,因为排比句是为了增强气势。

师:那请你给大家读一下。

生:读(尚可)

(再读:男生读第一章节,女生读第二章节,一齐读第三章节。)

——朗读,第一次接触文本,就像对人的第一印象一样,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观对海子以及《面》留下真实的印象。不足:背景音乐太轻快,不好。

三、揣摩诗意、品味语言

师:“从明天起”,我要做什么?

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告诉每一个亲人,我的幸福;给河、山取名字,祝愿陌生人。

师:还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是什么?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师:这么多幸福的表现,如果分分层可以分成几个层面?

生:(小声说三个,请他回答)三个层面,对周围的人传达幸福、向陌生人传达幸福。

师:那只有两个层面啊

生:(一生举手,迫不及待)三个层面,自己的幸福、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幸福、向陌生人传达幸福。

(师板书:幸福、我、亲人、陌生者)

——这一部分问题设计非常简单,学生答得轻松。是从本校学生的现实出发考虑的。设计简单的问题做铺垫似乎已经成为个人的一个习惯,太怕学生被一棍子打死了。

师:好,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我”的幸福的部分

生:(有感情地读)

师:请同学描述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

生:自由的、简单的、闲适的

师:是啊,他所描绘的是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我想每个人都有对幸福生活的畅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骑一匹马,奔驰草原上,累了,脱掉鞋子,脚浸在潭水里,太阳轻轻地照在脸上,这时候,潭中有三两条鱼游过,鱼儿亲吻着我的脚趾。这是我想象中的幸福生活,那么同学们呢,现在,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开头,来写一写你的幸福生活。

生写,后交流: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每当读书累了,便到青草更清处漫游,树上的鸟儿陪着我歌唱,倾听我的话语,我会祝福每一个朋友,我会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我也会静静地听他们诉说。

师:嗯,文如其人。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躲在柔软的床上,睡一个通宵,第二天起来,揉一揉眼睛,眯着眼,看河水荡起来的晨光,然后笑着避开它。

师:我们好像只听过玩了一个通宵,或一个通宵没睡,好像从没听过睡了一个通宵,可见×××同学有好几个晚上没能睡好了,没关系,今天好好睡一觉,没关系。(有渊源)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在凌晨,独自一人攀上高高的山峰,屈腿坐在山顶,等待日出。

师:噢,一个浪漫的人。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独自在茂密的树林散步,听着鸟儿的歌声,风刮过,倾听树叶发出的呼啸声。

生: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坐在河边,看着夕阳,远处偶尔有几只大雁飞过,它们的叫声是那么悠长,真想静静地躺在草上,直到永远。

师:同学们都写得很好,也很真实。我发现在我们所描绘的幸福生活中,好像有一点相同之处,就是——

生:好像都不能实现,都是梦想。

——此处,似在诗外,实际也是贴近作者的心情,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的开始,更是发现之始。

师:对,刚刚同学们所描绘的梦想,大多不能实现,至少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那么我们以此反观作者,他是否真的是一个幸福的人呢?

生:不是(齐,快)

师:回答得这么斩钉截铁吗?你能在诗中寻找出海子不是一个幸福的人,或能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蛛丝马迹吗?(www.xing528.com)

生:诗中一直在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或者“从明天起”,都说明今天不能实现,而明天也不一定能实现。

生:“从明天起”,只是自己的梦想

生:还有,三个“愿你”后面,是“我只愿”,这个“愿”本身就表明还不是现实,只是一种愿望。

生:还有“只愿”的“只”,似乎说的并不是平常所说的幸福

师:嗯,似乎在说幸福是你们的,你们去尘世享受幸福,而我是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的,我面朝大海,就只能背对——

生:社会,尘世。

——以自己所写反观作者,自认为“反观”二字颇为得意,我认为学生的反观就是发现,是通过个人体验去发现作者的情感,效果可证,从自己出发更容易真切地发现他人,理解诗人。

师:(一段时间的静默)刚刚同学们找了两处诗人海子并不幸福或并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的佐证,我想再提供一处:“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生:幸福的闪电。(底下议论)

生:那是短暂的。(底下议论)

——有了与作者情感互通之后,学生们基本上已进入了文本,所以能较轻松地从文本中发现“泄密”的短语。

师:幸福是短暂的,瞬间的,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吗?

生:有,每次活动课打篮球的时候,就觉得幸福的时间真短暂啊。

师:是啊,有这样一个比喻,幸福的闪电在黑暗的夜幕稍纵即逝,人生的大背景是黑暗的夜幕,是苦痛,而幸福的感觉只是那稍纵即逝的闪电,强烈却又如此短暂。在现实社会,诗人海子,无法在黑暗的夜幕中找到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请允许我们这样想象:那条冰冷的铁轨也许真的是诗人海子回家的路。

师:既然“我”的幸福是虚拟的,那你又怎样理解他把幸福告诉亲人,传递给陌生人的做法呢?

生:海子说的幸福其实不是幸福,而恰恰表现出的是现实中的痛苦,那么他祝福别人的幸福,可能也并不是真的幸福,而是痛苦。

师:理解得很奇特。

生:他虽然自己很痛苦,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愿望,但他还是愿意让别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让别人幸福。这是他的善良之处。

——将心比心

师:诗人自己没有得到幸福,但他把幸福、祝福给别人,把光芒给别人,这正像太阳的光芒给予别人,我想把这种爱称为圣爱。

——(板书)

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再把诗歌读一遍,到诗中和诗人海子握一握手,回来以后,我要请同学来说一下,海子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生读。后,说自己的看法)

生:海子是一个心胸开阔,处处为人着想的人,喜欢无拘无束,简单的生活。

生:海子是一个善良、勇敢但又傻的人。他善良,他自己得不到理想中的幸福,却愿陌生人得到幸福。他勇敢,因为他能平静地面对死亡。他傻,因为死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他活着,他可以写更多诗,会有更多读者。我们也可以读到他更多的诗歌。

师:如果他能知道仅仅在我们这个课堂上,就有这么多共鸣者,不知他能不能感受到一点点幸福。

生:海子是一个想过平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人,他有像大海一样的胸襟,希望前面的道路是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情怀,可惜的是,冷酷的现实没有让他坚持到底。

生:我认为海子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与奔放的人,但当社会不能带给他他所希望的一面。对他来说,他所要的幸福是得不到了,他只希望把自己想的幸福祝愿给别的人,他认为别人得到了幸福,就是自己得到了幸福,这样,在他死后,他才会真正的感受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师:说得真好。(生掌声)

——言浅意深的说出诗人的博爱,是发现的完成。

师:现在离下课只有几分钟了,我建议,我们再满怀感情的读一遍这首诗,把他送给在天堂的海子。

(师生配乐齐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海子……”)

——起立读此诗的原创来自于金华一中滕世群老师的课堂实录,但是此时学生的感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而且在情急之中,作者自认为加“给海子”三字是一个创意: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和作者真正地进入对话的境界,难道不是一种发现吗?

(读完,学生都没有坐下,下课铃还没有响,大概还有分把钟吧,静默了一会儿,我说: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今天我想借海子的诗将这句话送给大家:愿你们在尘世获得幸福。下课吧。)

[教学后记]

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首简单的诗歌,短短十四行字,无非传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然而她又是复杂的,因为诗歌背后站着一个人,而这个人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愿望,甘愿放弃生命。所以,面对这样的诗歌教师总有些惴惴,生怕亵渎了一个灵逸的精魂。

所幸,课堂上师生都是投入的,基本做到了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基本能从进入文本、自我发现到最后接近海子。(在计划中终极目的本不在完全进入海子的内心,而在于让学生接近作者,做一些浅层的交流)。

靠近作者,接触心灵,学生最初的发现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体验。进入本文之始,设计了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开头,来写一写你的幸福生活”一个环节,老师自己简要地示范之后,不仅营造了一个倾诉愿望的气氛,而且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撬开了。有趣的是:班上的一个学生因为前几天通宵上网被班主任(我)发现,师生双方似乎有些耿耿于此事,抹不开面子再作交流,在此时他发言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躺在柔软的床上,睡一个通宵,第二天起来,揉一揉眼睛,眯着眼,看河水荡起来的晨光,然后笑着避开它……”,教师点评:“人们好像只听说过玩了一个通宵,或一个通宵没睡,好像从没听过睡了一个通宵,可见朱同学好几个晚上没能睡好了,没关系,从今天起,好好睡觉。没有关系”,师生之间一笑泯“恩仇”。

几个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愿望之后,蓦然发现所谓的愿望中的幸福生活,大多竟恰是与现实遥遥相望的距离。本来,老师可以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概括出这一点,但不惜在宝贵的课堂上花去十多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听、说、写体悟到这一点,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自己体验出来的东西,不仅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香甜,而且学生们也会发现语文原来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平凡的心灵。于是,当学生们反观作者,发现诗歌中“泄密”的语句时,显得轻松而深有同感了。

接近作者,朗读诗歌——发现之后的心灵对话。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哪种形态的发现,发现了之后总应该有还原到文本中,重新体验、领悟的时间,这一遍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温故知新或者促成新的发现。于是在本课最后一遍,“给海子”的朗读应该是十分有必要的。他是一次发现的终结,可能也是另一轮发现的开始。无论如何,“给海子”确实让孩子们通过海子的诗歌用自己的感情做了一次情感的宣泄。

懂得行道的老师们说,本文上得太言浅意近了。

诚然如此,几处“发现”花去了大量时间——二十分钟时间如果以告之代替发现,那么两分钟都有余。但我总一厢情愿地认为: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或动情、或顿悟、或欣喜,那么留给他们的将不仅是十几年之后眉飞色舞的回忆,应该还会有更多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