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顶尖投资者揭示成功秘籍:基金经理的灵魂

顶尖投资者揭示成功秘籍:基金经理的灵魂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经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因为一只基金的灵魂就在于基金经理。作为公募基金行业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金经理,王亚伟拥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个人拥有许多发展机会,但他长期坚守在公募基金投资阵地上实属难得。王亚伟是华夏基金公司中一个高管级别但较少参与管理的顶级基金经理。

顶尖投资者揭示成功秘籍:基金经理的灵魂

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基金经理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因为一只基金的灵魂就在于基金经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只基金的组合和投资策略,都由基金经理来负责。投资组合是按照基金说明书的投资目标去选择,最终由该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去决定的。

在我国,基金经理的常见履历是:具有金融相关专业硕士以上教育背景,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如有海外留学经历或获得CFA证书,则将更具竞争力。这种履历也显示出大众心目中的理想基金经理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要有很强的数量分析和投资预测能力,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投资项目中做出最具有升值空间和潜力的投资组合;还要有极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压力承受力。

基金经理通常要求具有较长的证券从业经验,尤其要具有投资方面的“实战经验”,这被视为能否出任基金经理的重要条件。

中国现有近百家基金管理公司,几百只基金,如果每只基金按照一个基金经理计算,基金管理人才基本上属于供不应求,“海归”的专业人士更是炙手可热,基金经理可谓是人中精英,素质是一流的,年龄也大多集中在30岁至35岁的“理想年龄段”。目前国内在基金管理公司的队伍当中,本科学历的人才早已很少见了,“硕士操盘手博士分析师”是大多数基金管理公司的团队组合。但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基金业与基金经理都显然非常的年轻,还有待历经牛市与熊市的反复砥砺磨炼。

成为基金经理首先要从金融专业作为切入点,然后进入证券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部门、期货公司等投资机构),从事投资实战、研究分析或基金经理助理等工作,这些都是晋升到基金经理的潜在路径。

在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众多基金公司为了争取好的排名费尽心机,基金经理更是直接处在风口浪尖上,成为市场的焦点。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基金经理就像决斗时,很难有常胜将军,以至于更换十分频繁。据《中国基金经理报告》显示,历任基金经理担任1只基金的平均时间只有18个月,任职不到1年就被更换的基金经理占到更换基金经理总数的35.2%。也就是说,在中国每年平均有三分之一的基金经理要被淘汰。

面对这种局面,基金经理要想在这个市场上生存,就得拥有过硬的真本事,而投资者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来判断该基金经理,看他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风险控制是否合理,再决定是否值得投资。(www.xing528.com)

王亚伟是一个大家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他的投资业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市场上一个神话。从总体上来说,不走寻常路、不拘一格、独辟蹊径是王亚伟投资风格的精髓;其投资逻辑既有关于投资的一般性哲学思考,但同时也包含对中国市场特殊投资机会的洞见。王亚伟在投资哲学上推崇彼得·林奇,深受其投资思路影响,但在中国市场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彼得·林奇的投资方法以覆盖广泛、操作灵活、迅速纠错著称,他把市场上各类投资机会分门归类,并提出了各种典型的投资逻辑,这在他十余年的公募基金经理生涯中均有所运用。

而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实践上,王亚伟可以说是学到了彼得·林奇投资方法的精髓,也由此他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透着邪气的非主流的价值投资者”。他认为价值投资并非贴上标签投资众所周知的蓝筹股,而是通过对潜在风险和收益的对比发现尚未被市场认识的投资价值。其投资更加偏重彼得·林奇提到的某些投资逻辑,特别是业绩反转型投资。王亚伟的一个典型理念是认为市场主流投资思路难以创造超额收益,因此需要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因此其投资长期以选股独特,规避基金集体重仓股著称。尤其是对重组股的投资是公募基金中的另类。王亚伟认为重组股投资并非脱离价值投资,而是类似彼得·林奇的业绩反转型投资逻辑,并提出主要依靠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三个原则投资重组股。王亚伟另一个投资特点应该是下手果断,纠错迅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类似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追求的是成功概率。其重仓股中也有长期表现不佳落后市场的品种,但从组合整体来说,操作成功概率较高。

很难说王亚伟这种投资模式是必然还是偶然,因为市场上存在这样的投资机会,关键看是否有基金经理能找到持续抓住机会的法门。而王亚伟在过去的几年十分成功,这一方面取决于投资哲学,另一方面取决于其敏锐的市场感觉。因为是一种不寻常的投资思路,应该说可复制性是比较低的。而从未来市场的发展来看,类似重组股这样的投资机会或许难以继续,因为监管、市场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但独辟蹊径、从冷门股中寻找超额收益应该会是追求业绩卓越的基金经理必由之路。而王亚伟由于掌握了彼得·林奇的“精髓”,相信他也能很快再找到新的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投资逻辑”。

除了投资,王亚伟还有另外两个典型的特点。

首先是他的使命感。作为公募基金行业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基金经理,王亚伟拥有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个人拥有许多发展机会,但他长期坚守在公募基金投资阵地上实属难得。一定程度上的使命感即服务于公众投资者,是其本人常提到的一个出发点。但王亚伟的基金长期封闭,许多希望投资的投资者无从投资,这也造成了已有持有人利益和潜在持有人利益的矛盾。对此王亚伟选择以既有持有人利益优先,希望基金规模不会过度膨胀,这一点相信许多人都能理解。

其次是他作为投资人的一种纯粹性。王亚伟虽然曾经身居华夏基金副总裁高位,但其兴趣基本集中在所管理基金的投资上,对投研管理等其他职能兴趣甚少,实际上也很少参与华夏投研体系的组织和管理。王亚伟是华夏基金公司中一个高管级别但较少参与管理的顶级基金经理。这与“一个大将只愿打仗不愿意去做宰相”类似,对华夏基金的投资者来说,自然是一个福音。

现在,虽然王亚伟已经离开华夏基金并创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但他的独特思路和作为投资人的使命感、纯粹性已经成为所有基金经理的学习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