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校长教师沟通策略探析:互动、坦诚与平等

中学校长教师沟通策略探析:互动、坦诚与平等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校长与教师沟通的基础校长与教师的互动沟通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动力,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信任的互动中,校长和教师的沟通也会更加深入,相互坦诚相待。当然,尊重教师也不是以高姿态同情教师,而是在整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心态,使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校长为了能够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可以在与教师沟通过程中积极交流,将自己的认知理解告知教师,使教师确认理解的正确性。

中学校长教师沟通策略探析:互动、坦诚与平等

(一)校长与教师沟通的基础

校长与教师的互动沟通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动力,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校长与教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沟通交流,校长对教师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了学校改革发展中所需要的和谐关系。校长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形成离不开校长对教师的关爱、信任与尊重。

关爱是关心和爱护,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存在的基础及人的本能诉求。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初出现的是对关系建立的渴望,然后才发生关系,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期待。正是在这种期待下,人与世界建立了关系,与父亲建立了爱,在这种关爱下,父母也自觉建立了起他们的责任感,呵护他们的成长。同样,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是师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机构,也需要在相互之间建立起关爱关系。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需要建立起自我的责任感,为师生营造更加温馨美好的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这种关系不是主客体关系,也不是占有的关系,而是彼此关爱共存的关系。校长在这种关系中以关爱共情的方式寻求彼此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成长,共同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而不再是运用权力和规章制约约束和监控教师行为。关爱为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打下了扎实基础。

信任是一种建立在良好关系基础上的相互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在信任基础上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发展。缺乏信任的沟通是没有互动的表达,是缺少心灵沟通的回应,也无法构建和形成彼此的共同意义。由此,校长与教师之间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很难构建具有共同意义的发展,校长也难以获得教师内心的认可和回应。但是,信任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服从,而是善意的、理性的、共情的结果。因此,校长的领导行为应是善意的、理性的和共情的,让教师感觉被信任,不会受伤害,并且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进而愿意相信对方。同时,也要让教师相信校长的不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的,而是以学校共同利益和教师利益为先的。此外,在人与人的信任中,情感和认识元素是至关重要的,人的情感会影响对彼此的信任,并能够判断可信任性。因此,校长也要学会和教师共情。校长在与教师的互动沟通中,应当调动全部的身心,用嘴、用眼、用心投入到与教师的交流中去,不能将自己置于交流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信任不需要理性,如果情感缺少了理性认知,那么信任也变成了盲目的服从,这会导致信任危机和关系破裂。因此,校长在寻求共情时也要对教师有理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彼此的信任互动。在这种信任的互动中,校长和教师的沟通也会更加深入,相互坦诚相待。校长真诚的行为能够加深教师对他们的信任,能够更好地敞开心扉,在与校长的交流中更加坦诚。

尊重是指在心态和言行上的平等相待。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但也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学校组织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虽然教师各具特性,但是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这也决定了校长应当更客观地认识到每个教师的个体差异,他们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特质,而不是将个人意志强加于教师。校长要尊重教师,就要更公平客观地看待教师,不应当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不应当以权力大小和职业高低来划分尊重程度。当然,尊重教师也不是以高姿态同情教师,而是在整个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和愉悦的心态,使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尊重就应当从教师角度出发,把关注点从校长身上转到教师身上,充分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从他们的视角帮助他们成长。所以,对于教师的俯视和训斥等行为都不能称为尊重,只不过是校长自私的体现,也无法实现双方因交流而生成的意义。(www.xing528.com)

(二)校长与教师的沟通方式

沟通的目的是构建双方意义,其中最关键的是理解环节。没有理解也就无法生成双方的意义。理解作为弄清他人意思的过程,当我们理解他人时,我们会思考对方的想法,当别人理解我们时,对方也会思考我们的想法。校长和教师只有努力沟通,才能明白彼此的意图,构建新的意义。理解的过程包括了倾听、寻求本意、提问和融合四个重要环节。

倾听是一种能力,用心倾听是校长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也是他们与教师形成理解的首要环节。学会倾听,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反应和意图,也能够生成彼此的对话。不会倾听,校长也就不能了解教师对领导愿景的反应。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意图,校长也要尽可能客观地倾听,暂时将自己的预设收起来,客观地接受教师的话,重视教师的自我概念,分析了解其中的意义。避免出现只按照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去理解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不能迅速做出判断,应当按照教师的视角和理解来体会含义。理解对方最重要的环节是寻求本意。校长为了能够确保理解的准确性,可以在与教师沟通过程中积极交流,将自己的认知理解告知教师,使教师确认理解的正确性。可以说,理解是对他人的本意做出预见性的评测,而后再由他们给予确认。这种相互之间的交流不断反复继续,最终实现共同意义的构建。校长与教师的生活经历、工作经验不相同,他们对话语的理解也有所不同。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双方的理解沟通,实现交流的顺畅,彼此都应真诚提问。真诚提问是向对方敞开心扉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只要对方真诚向你提部在,就意味着对方向你敞开心扉,无论是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都会坦露在你面前。所以,校长在面对教师真诚的提问时应当带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并回应真诚的回应。因为与校长相比,教师容易在真诚提问时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面临着被嘲讽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只有真诚地感谢对方敞开心扉,才能更好地探寻对方的本意。如果校长表现不够真诚,也会使教师关闭内心,降低交流的勇气和对校长的信任,使交流最终陷入僵局。同样,校长也要学会向教师真诚提问,以谦虚之心了解对方,以获得教师的信任和理解。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每个人的知识、思维、价值观、习惯、需求等都不同,每个人的眼界和站位也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眼界都有一定局限性。校长和教师各自的眼界和站位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一定盲区,这也导致彼此看不到对方的另一面。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眼界和站位局限,才会尽可能地超越它,实现彼此的理解和融合。对此,校长不仅要理解教师的视角,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在与教师的真诚交流中,使双方相互理解,带来共同的进步和提升,并能够获得更好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