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并因此在人类管理思想和学说的浩瀚烟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1)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孔子和孟子。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管理学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有着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管理思想,并因此在人类管理思想和学说的浩瀚烟海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所探讨的问题正是管理问题。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商家等。

1)以“仁”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是居于整个儒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孔子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述·为政》)如何去实践“仁”呢?孔子强调在内为仁、在外为礼,内心的道德操守和外在的行为规范相统一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而中庸则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这是管理的极高境界,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也很重视人的作用。首先讲人本,强调人是万事之本,所以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中庸》)其次讲察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要看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子,要看他行为指向什么目的,这个目的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如何。通过这3 点,就可以清楚地掌握一个人的品性。再次讲用人,在用人上要有战略眼光,用人所长而不是求全责备。

孟子则发展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提出贤能政治与“定于一”原则。他认为应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提出“以和为贵”,要把仁心“推己及人”,要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以达到群体的安定协调。此外,孟子增加了“义”的伦理思想,把“义”与“仁”并列起来,称为“仁义”,从而鼓励人们“舍生而取义”。

2)以“无为”为最高原则的道家管理思想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老子学说的精髓和本质,就是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即是法则、规律,《老子》把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人循道便也要无为。“自然”,并非客观世界大自然,也非具体存在的东西,而是引申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所谓“道法自然”是指任何事物都有其自然的状态,人的行动必须顺应自然,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主观随意地蛮干。“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就是法则。

3)以“法治”为基础的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法”即规章制度;“术”指君王驾驭臣子的技巧和计谋;“势”则指权势、权威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必须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同时,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并且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去管人做事从而实现自己的宏图大业。

4)强调谋划的《孙子兵法》思想(www.xing528.com)

虽然《孙子兵法》是一部以讲述战争规律为主的兵书,但是其内在的思想和理念却极具发展力,对各个领域都有借鉴价值。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包括:一是在战略上强调以谋略去战胜敌人,即“上兵伐谋”(《谋攻篇》)。《计篇》中明确提出计谋的内容主要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二是强调要能因地制宜地进行部署,安排战斗。《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故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三是强调对内外部信息的全面把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地形篇》)四是在具体的战术技巧上,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兵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5)善于经营的商家管理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文化素养的知识分子(如管仲、弦高、子贡、计然、范蠡白圭吕不韦等)进入商业领域从事经商活动,并用自己的学识整理相关经商致富之学,从而催生了商家学派学说理论的形成。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范蠡、白圭等。

(1)范蠡的经营思想

范蠡,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谋士和实业家,曾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乃中国儒商之鼻祖。

相传范蠡曾师从计然,并运用计然之策取得成功,如用积著之理研究商品过多或短缺的情况,说出物价涨跌的道理。“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史记·货殖列传》)积著,就是积微成著。此段话的意思是要保证商品的流通,不使停滞。时鲜的货物不能保存,不能抬高价格,要利用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不失时机地进行贱买贵卖,使商品和货币保持正常的运转,以获取厚利。

范蠡还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即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史记·货殖列传》)实际上,“待乏”原则阐明了经商时要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

(2)白圭的“治生之学”

白圭,战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商人,《汉书》中说白圭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最早的经商理论大师,被誉为“天下言治生者祖”。

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治生之术”,即“乐观时变”,基本原则为:“乐观时变”,就是要善于预测行情并根据这种预测进行决策。在准确预测并掌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他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选择方法,即: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买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买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白圭还强调商人要有丰富的知识,同时具备“智”“勇”“仁”“强”等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