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死回生可行吗?改变世界的新科技

起死回生可行吗?改变世界的新科技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人体低温冷冻保存起来,以便在科技进步的未来实现复苏,让已死亡多年的人“起死回生”,这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吗?据了解,展女士是一位热衷公益、富有爱心的泉城义工,曾多次向家属表达捐献遗体供科学研究的心愿。银丰人体冷冻专家团表示,目前的捐献遗体低温保存研究,主要是探索减少捐献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机制,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及复苏,延长在体和离体捐献组织器官活性时效。

起死回生可行吗?改变世界的新科技

将人体低温冷冻保存起来,以便在科技进步的未来实现复苏,让已死亡多年的人“起死回生”,这真的有可能成为现实吗?

2017年5月8日凌晨4点01分,49岁的展女士,因患癌症,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10分钟后,一辆救护车载着她迅速驶出医院,同在车内的,还有几位实施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临床专家。这次人体低温保存操作是由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齐鲁医院临床专家共同完成的。

据了解,展女士是一位热衷公益、富有爱心的泉城义工,曾多次向家属表达捐献遗体供科学研究的心愿。在住院治疗期间,由她的家人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手续,参与这个伟大而又充满爱的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低温保存自己,期盼未来医学科技出现奇迹。

按照人体低温保存技术的实施流程,在主治医生按照法定程序宣布临床死亡之后的2分钟内,几位临床专家,即迅速向她的体内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Lucasz等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身体供血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13分钟后,银丰研究院人体低温保存专家阿伦·德雷克、齐鲁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和体外循环灌注师密切配合,运用微创双通路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将体温降到18℃左右,开始进行血液置换和多个梯度的冷冻保护剂灌注。之后,她的身体被快速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开始继续深度降温。这台大尺度程序降温设备是由银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是世界上唯一一台可连续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零下190℃左右。使用液氮蒸汽进行快速降温,并配置了多个温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数十个位置的温度变化。

整个人体程序降温是一个缓慢而精确控制的过程,既要稳步控制降温速度,实现尽可能的快速降温,减少冷冻过程中的冰晶损伤,又要保持身体内外温度均衡,避免温差过大造成热应力损伤。经过数十小时的程序降温过程,身体内外温度都稳定在-190℃以下。5月10日傍晚,展女士的身体被顺利转移到一个充满液氮、可稳定维持在零下196℃的特制液氮容器中,这一刻,她实现了捐献自己,献身医学的夙愿,同时留给她家人的,却是一个期待未来无限可能的希望。(www.xing528.com)

“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最后的离别”。展女士丈夫说,将来如果有机会,他想把自己和妻子一起冷冻起来。也许50年后,人体冷冻能够实现复苏的话,他们夫妻俩还能重新相见,而展女士的生理年龄比自己的儿女还要小20岁咧。

目前,世界上第一个被冷冻的人至今已有50余年,截止到2014年6月,全球已有286人在美国的Alcor和Cryonics研究所用液氮保存自己的身体。虽然以实现复苏为目标的人体冷冻,现在还仅仅是低温生物医学的科技梦想,但不能不承认,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一直是低温生物医学专家孜孜追求的科学研究,也是当前人类遗传资源和医学迫切需要发展的新领域。多年来,银丰研究院与齐鲁医院合作,已成功实现多种人体细胞的低温保存、复苏及临床应用,在瓣膜、皮肤、断指(趾)、卵巢组织及个别大尺寸器官的低温保存与复苏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曾成功完成了3例保存期分别为7天、81天、90天的断指低温保存复苏,并实现了成功再植。

阿伦·德雷克说:“冷冻的不仅是身体,记忆也是可以保存的。”记忆的保存是“复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理论上讲,人的永久性记忆是可以被留住的,但具体要看对大脑的保存程度。他认为,将来如果要实现“复苏”的话,如何把握好复温的精确度和尺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银丰人体冷冻专家团表示,目前的捐献遗体低温保存研究,主要是探索减少捐献组织器官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机制,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及复苏,延长在体和离体捐献组织器官活性时效。未来是否能够实现生命复苏还是个未知数。但是,如果能实现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复苏和临床应用,则将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