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新课堂合作难题的关键

解决新课堂合作难题的关键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新课堂非常重视“合作”,但“创造”这一本质元素往往被忽视。不能把合作当作提高应试成绩的救命稻草。毋庸讳言,新课改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应试”。事实上,小组合作不可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在提高成绩上立竿见影。不能把合作当作“破解难题,统一思想”的工具。不能把合作与分工割裂开来,把“人人有责”理解成口号。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和粗放的管理形式,为小组合作的“杂乱和低效”埋下了隐患。

解决新课堂合作难题的关键

崔成林

“成也小组,败也小组”,从前期课改走过来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提醒:教育改革与实验的时代,也是混乱与迷惘的时代。小组合作同样如此,它如同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益;运用不好,会导致课堂陷入杂乱低效的境地。那么,合作有风险,该如何防控呢?

不能把合作当作建构现代课堂的唯一法宝。许多学校对小组合作的建立、评价、运用下了很大功夫,费了不少周折,然而总感觉突破有限、简约难求。究其原因,新课堂非常重视“合作”,但“创造”这一本质元素往往被忽视。

合作为径,创造为本。重视合作而忽视创造,把小组学习的目标窄化,仅限于运用小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容易导致为合作而合作,难以跳出肤浅、低效的怪圈。

不能把合作当作提高应试成绩的救命稻草。毋庸讳言,新课改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应试”。研究表明,科学运用小组合作能够提高教学成绩,而且与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相比,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之间互补互惠,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有较大帮助。

然而,许多学校在小组合作上容易犯“一根筋”错误,误以为只要运用小组合作就能改变课堂,就能提高学习成绩,结果常常是失望大于期望。事实上,小组合作不可能“包治百病”,也不可能在提高成绩上立竿见影。美国专家在对合作学习长达30年的研究中发现,“简单地把学生安排到一个小组,并让他们在一起学习,这本身并不能提高学生成绩、产生较大效力”。因此,我们必须彻底放弃小组合作“一用就灵”的幻想,应该树立“怎么有效怎么用”的理念,在实践中摸索符合实际的有效方法。

不能把合作当作“破解难题,统一思想”的工具。在课堂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是“遇到难题,合作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合力找到一个复杂问题的标准答案。然而,讨论是多种观点的呈现和碰撞。把一个复杂的问题交给一个异质小组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不符合讨论的初衷,也无法达到讨论的目标。(www.xing528.com)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有效教学决策》一书中写道:“有一种倾向,教师常常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事实上,两者在目标和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区别。虽然合作学习策略常常使用某种形式的小组讨论,但小组讨论的方法不是用来达成合作学习教学目标的。”小组合作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为了听到不同的声音,发现多元的观点。运用小组合作不应一味求同,而应该求异存同,让不同观点、不同思路成为小组对话的主旋律,而不是一个声音、一种想法、一种思路。

不能把合作与分工割裂开来,把“人人有责”理解成口号。合作的前提是分工,没有分工,合作就难以落地。当前许多教师运用小组,一般是把学习任务交代给小组,而不是由教师或组长把任务落实到人。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和粗放的管理形式,为小组合作的“杂乱和低效”埋下了隐患。

研究表明,小组学习运用不精细,会降低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感与独立思考能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么小组成员每人一个小任务,先各自“劳作”,再拼合成型,成为本组的合作学习产品;要么是一个任务,各自担责,比如学生甲主持和评价,学生乙主讲和“首答”,学生丙补充和质疑,学生丁归纳和总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这样的小组合作才能有效,而不是大而化之、敷衍了事。

钱钟书曾说:内在的不足才借助外在的多余。要解决小组合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首先需要彻底弄懂小组学习的内涵,而不能总在一些外在形式上做文章。为此,我建议教师在使用小组学习时,首先要明确为什么用小组,这是小组学习的指向;其次,用小组做什么,这是小组学习的内容、任务;再次,怎样用小组,比如如何提问、倾听、回应,这是运用小组的技巧;最后,小组运用得怎么样,即小组活动的评价与反馈。当学生在小组中能得到正确的反馈并自我调整学习行为时,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序、有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