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中三德范村年节生活: 扮玩表演文本与组织机制

鲁中三德范村年节生活: 扮玩表演文本与组织机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三德范村,辛庄巷扮玩活动的“领头的”之一赵介平,曾在本地长期担任中学教师,退休后又曾主修《赵氏族谱》。过去农闲就是农闲,啥也不干,说白了就是“闲时扮玩”。[1]如果说“乞讨艺术”的论调是村民多少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家族叙事,那么“闲时扮玩”的说法则或许能从更深层次上阐释乡民艺术的发生机制。我们在三德范村发现,“自娱自乐”现象并不能促成集体行动。

鲁中三德范村年节生活: 扮玩表演文本与组织机制

一般而言,学者们对一项具有历史感的民俗艺术活动进行考察时,传统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学院派”大多会先试图厘清“发生学”问题,而对受到现代人类学理念影响的研究者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必要。而且一旦较起真来,一定会是错漏百出。乡民艺术活动操持者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就像华北地区各类社火表演的乡民们反馈的那样,“说不上来”和“俺也不清楚”是在被追问起源问题时最常见的答案。在三德范村,辛庄巷扮玩活动的“领头的”之一赵介平,曾在本地长期担任中学教师,退休后又曾主修《赵氏族谱》。在众多受访者中,他是少数可以给出“扮玩起源问题”答案的“领头人”:

这个事得从单家说起,单姓这一族是明朝从安徽凤阳讨饭来到了三德范。一路上逃荒卖艺,能够活下来,就是靠扮玩。单姓来到三德范以后,遇到天灾人祸吃不饱肚子就得干“老本行”,到处走街串巷。但是人家“玩(表演)”得很好,玩得很好就有影响,这样就有了萌芽,把大家吸引起来了。过去农闲就是农闲,啥也不干,说白了就是“闲时扮玩”。[1](www.xing528.com)

如果说“乞讨艺术”的论调是村民多少带有感情色彩和价值判断的家族叙事,那么“闲时扮玩”的说法则或许能从更深层次上阐释乡民艺术的发生机制。“扮玩让大家伙儿都能见见面,过年的时候高兴高兴。”这种答案较常见,也最率真。不过,从文艺联欢的想法上升到实际行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我们在三德范村发现,“自娱自乐”现象并不能促成集体行动。在某种稳定、经常、持久的文化惯性和民众共识的督导下,以民众为主体,从国家、地方到村落,多元主体共同碰撞所产生的伟力才是最终促成群众周期性活动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