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伊凡的童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战争电影大记录

伊凡的童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战争电影大记录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获奖项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1963旧金山电影节大奖剧情介绍一个名叫伊凡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杀害。著名电影艺术家安·塔尔柯夫斯基拍摄的《伊凡的童年》就叙述了一个备受摧残的、夭折的童年的故事。《伊凡的童年》的激情是悲切的,伊凡的死被描绘成人类的灾难。因而,《伊凡的童年》属于当时在西方兴起的“作者电影”的范例,影片无论就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来说都是一部杰作。

伊凡的童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经典战争电影大记录

所获奖项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1963

旧金山电影节大奖

剧情介绍

一个名叫伊凡的少年,他的父母在“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杀害。怀着对纳粹的仇恨,他加入了苏联红军,成了一名侦察员并牺牲在盖世太保的魔爪下。

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凡(Nikolay Burlyaev 饰)的童年,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小小年纪的伊凡也不得不走上战场,成为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侦察兵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凡的身份,但从科赫林上校(Valentin Zubkov 饰)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校希望将伊凡带离战场,送他到远方读书。然而伊凡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www.xing528.com)

画外之音       

战争使儿童也成了它的亲身经历者。著名电影艺术家安·塔尔柯夫斯基拍摄的《伊凡的童年》就叙述了一个备受摧残的、夭折的童年的故事。塔尔柯夫斯基的故事片处女作,是一部从写实到抒情的过渡作品,标志着当代电影一位伟大形式主义者的到来,题材属于当时正统的苏联电影。这类故事在当时的苏联文艺作品中并无新意,但导演给禁区、森林等意象赋予了华丽而写意的特色。塔尔柯夫斯基的主题和意象在此已初露端倪,采用梦境化的诗意镜头贯穿全片,用梦幻的美好、真诚来反衬战争的冷酷、残忍。

影片是根据弗·鲍哥莫洛夫小说《伊凡》改编的,但安·塔尔柯夫斯基决定要在片中加上伊凡的梦,这就使影片的内涵比小说中丰富、深刻得多了。在银幕上,伊凡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塔尔柯夫斯基用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写出了一首诗:描写遭受战争摧残的“伊凡的童年”的悲剧诗篇。这首诗表现出:遇到了战争之后,这童年变成了什么样;也表现出,如果没有战争,它又会是什么样。

伊凡的形象不是银幕上常见的那种穿着合身的小军装和皮靴的、被收养的“团队之子”式的小战士,而是一个面孔黝黑、浑身战栗、背上布满伤痕、由于发抖而牙齿相击作响的小男孩。战争毁灭了伊凡这一代人的童年。伊凡饱经风霜,变得早熟和深沉,他已经失去了儿童的纯真和信念心灵严重的扭曲,只有在梦境中他才恢复了对生活的光明的概念。

在梦中,伊凡是作为一个自由的、完整的人而存在的,他与大自然的美和人的情感的美以及整个美好的生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在现实中,伊凡仅仅是作为一个复仇者,作为一个武器而存在着。只有当伊凡按照他自己所理解的那样报了仇之后,他的心才会平静下来。

《伊凡的童年》的激情是悲切的,伊凡的死被描绘成人类的灾难。片中,塔尔柯夫斯基本人的观点表现得极为明确而活跃。因而,《伊凡的童年》属于当时在西方兴起的“作者电影”的范例,影片无论就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来说都是一部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