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稿危机:新老脱节、青黄不接解析

审稿危机:新老脱节、青黄不接解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稿包括对政治内容的审核,对科学知识的审核,也包括对语言表达等技术层面的审读。可时至今日,这样的现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有变本加厉之势,笔者为图书的质量问题的担忧亦同步加深。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应该引起出版社主管领导、总编辑们的注意,不能因为是资深编辑或者是权威审读的意见,就不加思考,不加复查,对书稿轻易做出整体的否定。

审稿危机:新老脱节、青黄不接解析

(2015.6.26博文

编辑的一大功能就是审稿。审稿包括对政治内容的审核,对科学知识的审核,也包括对语言表达等技术层面的审读。在今天,年轻编辑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明显不足,已经是今天图书质量严重下滑的重要原因,笔者在10多年前写过一篇《编辑职责“后移”的现象应该引起重视》之所以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恐怕也是基于当时的这种客观形势。可时至今日,这样的现状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有变本加厉之势,笔者为图书的质量问题的担忧亦同步加深。

如果说语言文字基本功所引发的还仅是图书编校质量的下滑,可另一个问题的把握即政治内容、观点的把握,如果出现偏差,那出现的就不是简单的编校质量问题,那就是政治思想问题,是倾向性问题了。这是我——一个老出版人更大的担忧,作为总编辑,更是天天觉得如坐火山口一样,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也许一点也不为过。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也难怪年轻的编辑。年轻编辑现在大多是80后,90后的也开始多起来了。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的评价,什么“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尤其是“文革”“六·四”等等事件,他们不仅自己没有亲身经历过,更为麻烦的是,有些问题现在是属于禁区,本来就是雷池,不能也不会触及的,即便有一些,也是网络上的一些不靠谱的东西。年轻编辑无法有一个比较系统正确了解的机会和场合,自己只是以个人今天的好恶去评价取舍,那就很容易出现与现行宣传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只要在感情上一有共鸣,或者受不靠谱的网络信息影响先入为主,那要正确评价取舍就困难了。虽然有很多有关的文件规定,但是毕竟缺乏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时就免不了会在稿件处理中出现疏漏,或者说是失误。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强化编辑的培训,加强继续教育,对于年轻的编辑尤其的必要;另一方面,要求编辑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准就也显得尤为重要。(www.xing528.com)

在审稿中,笔者同时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出版单位一般会聘请一些资深的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担任复审、终审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出版业审读力量不足的问题,这些老同志业务精、流程熟,基本功扎实,而且工作态度认真,把关意识强,我们必须用好这支队伍。然而,我们也会碰到问题。由于今天的时代在变革,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文化的多元化,会出现许多新的形态,新的现象,而我们这些年资很深的编辑,由于年龄的原因,或者相对长时间地脱离了某些领域研究的发展,也或许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对变革和变化中的东西显得比较陌生,甚至有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也很容易因此出现误判现象。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尤其是应该引起出版社主管领导、总编辑们的注意,不能因为是资深编辑或者是权威审读的意见,就不加思考,不加复查,对书稿轻易做出整体的否定。我们有政治底线,我们有出版原则,但是,除此以外,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变革中的文化、科技领域的观点、成果,我们是应该以包容的、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去扶植的,这是我们作为传播信息、传播知识的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出版业已经受到了外来的强烈冲击,我们唯有努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东西,发挥我们的优势,也就是做好把信息转变为知识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工作,把有益的、有用的知识利用新技术、新媒介传播开来,才能使我们的传统出版在互联网时代有立足之地。

我们应该用好自己手中的“笔刀”,因为我们肩上有着重甸甸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