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法兰西的覆灭原因及关键战役揭秘

新法兰西的覆灭原因及关键战役揭秘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蒙卡姆力主集中主力于圣劳伦斯河谷的战略,并没有实现确保新法兰西安全的目标。官员腐败 新法兰西晚期的社会腐败是造成殖民地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法兰西的最后覆灭,其实取决于两次战役,即路易斯堡战役和魁北克战役。当然,其中有新法兰西当局指挥不当以及内部不团结等因素。到1663年,新法兰西的移民增至2 550人,而此时英国新英格兰一地则多达8万人。

新法兰西的覆灭原因及关键战役揭秘

法国丢掉加拿大殖民地有诸多原因,既有近因,也有远因;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经济上的原因;既有战略上的,也有战术上的失误。

策略失误 近因首先表现在与英国决战中,殖民当局的上层在战略和战术上存在严重分歧。法国指挥决战的司令官路易约瑟夫·蒙卡姆是欧战老将,1756年才到达美洲战场。总督沃德勒伊—卡瓦尼亚尔侯爵也是在决战前夕1755年刚刚被任命为新法兰西总督。他是18世纪早期的总督沃德勒伊侯爵的儿子,属于出生于加拿大的加拿大人。这位总督是在袭击英国殖民地边界的战争环境中长大,经常采取土著人打了就走的美洲战术,并强调保持与土著人同盟的重要性。因此,他很难容忍来自欧洲战场一位正规军的军官对殖民地军队和民兵的藐视。蒙卡姆觉得殖民地军队不正规,很难服从沃德勒伊—卡瓦尼亚尔侯爵更擅长的北美战争的策略和战术。蒙卡姆主张保持军队的完整,反对沃德勒伊—卡瓦尼亚尔侯爵保卫殖民地非常分散的边疆的观点。殖民地居民是为了保卫殖民地而战,而蒙卡姆则代表宗主国的利益,将加拿大看作是法国诸多战场中的一个,甚至认为王室可能会将新法兰西作为平衡帝国的整体利益的筹码,为了解决与英国的矛盾,随时会放弃。

主帅在战略战术上的分歧,必然会制约法军作战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其影响非常明显。蒙卡姆强调圣劳伦斯河谷中心战区的重要性,一直主张必须保持军队的完整。这是他反对沃德勒伊—卡瓦尼亚尔侯爵保卫边疆的主要原因。显然,这是导致路易斯堡过早陷落的重要原因。路易斯堡的丢失敞开了魁北克省的门户,便利了英国从海上的攻击,使英军能够发挥海军强大的优势,很快集结主要兵力,攻陷新法兰西的首府。可见,蒙卡姆力主集中主力于圣劳伦斯河谷的战略,并没有实现确保新法兰西安全的目标。如果他以正规军配合殖民地民军防守阿默斯特的海上攻击,至少不会使魁北克城过早地暴露于英军面前。他实现了集中兵力,防止英军从陆地向新法兰西腹地推进,只是滞缓了英军陆战的胜利,却没有防备好英军从海上的攻击,而从海上攻击则是英国的强处。当时,法军兵力和装备并不比英军悬殊太大。1759年4月,莱维写道:“这次战役将是决定性的。”这年春天运到魁北克城超过20船物资,法军3 500人正规军、2 500人海军陆战团和1.5万名民兵,装备充足。这些兵力和装备足够用来守护圣劳伦斯河谷、尚普兰湖和安大略湖一线的安全,英国不付出高昂代价,难以攻入魁北克城。

官员腐败 新法兰西晚期的社会腐败是造成殖民地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近期的社会和政治原因。在弗朗索瓦·比戈1748年担任省长后的那些年里,英法两国在北美矛盾日趋激烈,正在酝酿和准备最终决战。法国王室不断增加开支,为保卫新法兰西进行军事备战,甚至造成王室债务负担加大,不到12年就增长了60倍。

然而,在殖民地最需要资金的时候,比戈却把资金挪到了自己的口袋里。他在魁北克城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维持显赫地位,包养情妇。有历史学家说,按20世纪的腐败分子的标准,比戈也算是个巨贪。他还利用职位的便利进行商业投资来赚钱。在向魁北克城运输备战物资的过程中,比戈与供应商勾结,贪污或获取巨额利润。而且,这时的新法兰西,贪污腐败,利用公职谋取私利,不独比戈或法国王室机构,殖民地贵族也大都公私不分,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而不受谴责。后来,比戈被关押和流放,声名狼藉,只不过是个替罪羊。

综合实力的差距 以上说的这些近因至多是法国在最后决战中失利的原因,而造成法国将新法兰西最后割让给英国的主要原因,则应当从长久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中去探究。可以说,新法兰西最终命运是由英法两大殖民帝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综合实力较量的结果。(www.xing528.com)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已开始工业革命,工场手工业非常发达。法国虽然也有了手工业,但是比英国落后,仍然是落后的农业社会,而且正处于封建制度即将崩溃的革命动荡的前夕。两国的经济实力根本不能相比,这从两国的毛皮贸易政策即可看出。英国毛皮商人能够给土著人中间商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他们可以坐等土著商人到哈德孙湾贸易站送货上门;而法国的毛皮商人即“深入林中者”,则要远涉西部草原,到土著人部落才能够抢收到优质的毛皮。

七年战争的决战更能够反映出英法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悬殊。新法兰西的最后覆灭,其实取决于两次战役,即路易斯堡战役和魁北克战役。当然,其中有新法兰西当局指挥不当以及内部不团结等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海上运输和作战能力才是决定因素。英国的海上优势始终制约着战争的进程。路易斯堡战役之后,英国利用强大的海军舰只,很快将8 000人生力军运到魁北克城下;而法国则缺乏有效的海军拦截力量。英法两国都是在1756年决战前夕将增援军队运到北美战场,英国利用较法国更强大的舰队集结军队,更迅速、更成功,三个方向作战的前线兵力配置都很到位;而法国运兵船则增援不力,差一点被英国大西洋舰队截获,在战争过程中进一步的增援也被英国有效阻止了。

法国最后丢掉加拿大也表明其殖民政策的长期失误。我们已经看到,法国王室在加拿大扩张的一个半世纪中一直注重商业掠夺,而且主要追逐毛皮贸易的利益。也就是说,它始终停留在英国、荷兰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17世纪早期商业殖民公司的阶段。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早在与法国角逐加拿大以前很久,也在很早就转向以农业殖民开发为主。到1641年,新法兰西移民只有300人,而南方的英国殖民地仅新英格兰一地就有5万人之多,远远超过新法兰西。当然,路易十四亲政后积极进取,改变以前重视毛皮贸易而轻视农业的传统,改革管理,由公司殖民地转变为与本土一致的行省制,试图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进展不大。到1663年,新法兰西的移民增至2 550人,而此时英国新英格兰一地则多达8万人。而且,路易十四的殖民地政策不久几乎半途而废。1666年,法国财政总监让—巴普蒂斯特·柯尔贝尔(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年)在给塔龙省长的一封信函中表示:“主要不应等待来自法国的移民”,而是要教化当地的土著人来扩大殖民地。正是受这一政策的影响,到1754年新法兰西的移民才8.5万人,而此时英国新英格兰一地则有148.5万移民。移民的多少意味着殖民地经济实力的强弱,由此可见法国丢失新法兰西绝非偶然。

到18世纪50年代,虽然新法兰西的社会经济已基本成熟,圣劳伦斯河谷的农业产品也大体可以自给,还可以出口到大西洋和西印度群岛的法国殖民地,并且有了毛皮之外的其他商业和手工业。可是,新法兰西的经济发展很不稳定,而天时似乎也有意跟法国人作对。在与英国决战之前的18世纪50年代,新法兰西遭遇歉收,而随着同英国冲突的加剧,急需扩大防卫而增加军事捐税,这就损害了农业生产,所以发生王室官员到乡村去“没收囤积的食品和谷物”,农民的牲畜甚至马匹“都逐渐消失于汤锅里了”。这是自毁生产力。新法兰西转而不能自给了,又需依赖法国本土的供给。反观英国,情形完全不是这样。独立的北美殖民地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再过二三十年,已经强大到有足够力量进行独立战争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差,一言以蔽之,归根结底,是因为英法两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存在巨大差异。法国封建农业社会缺乏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进取精神,法国王室对于开拓加拿大的态度,基本上是目光短浅,只顾短期的商业利益,没有全面发展的长远考虑,甚至认为加拿大自然条件恶劣而视为负担,不仅在早期亨利四世的财政总监有这样的观点,就是路易十四的孙子路易十五,也认为加拿大只是“几块小雪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