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四川州县生员考试方式、内容与形式详解

清代四川州县生员考试方式、内容与形式详解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考试内容,在清代初期没有作统一要求,多是继承明制,主要以考四书五经为主。直至康熙三十六年才开始规定具体考试内容与形式,文童考试内容如下:康熙三十六年议准:考试童生,出《四书》题一,令作时文,《小学》题一,令作论,通行直省,一体遵行。但严格来说,童试只是一门入学考试,表示已经取得地方官学生员的资格,而真正意义的科举取士,是从乡试考取举人开始的。[13]康熙四十九年奉上谕:考试武生、武童,用论二篇。

清代四川州县生员考试方式、内容与形式详解

文童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需要层层筛选,核实童生的身份籍贯,确保其具有应试资格。首先是县试,文童考试第一试,“县官先期一月出示试期,开考日多在二月”[8]。考试一般分为五场,第一场为正场,最为重要。其后为覆试,其中第二场为初覆,第三场为再覆,第四、五场为连覆。这五场中,每场都有被淘汰的,人数逐渐减少,直至最后一次发榜,公示被录取的考生,依名次排列发案。然后府试,在府城举行,考试形式与县试大致相同,不过每次府试大概有三四个县的童生一起。“院试”也是在府城举行,由各省的学政亲临主持。院试时,每个考生要加一名廪生作保,共考两场,一场正试,一场复试。关于考试内容,在清代初期没有作统一要求,多是继承明制,主要以考四书五经为主。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才开始规定具体考试内容与形式,文童考试内容如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议准:考试童生,出《四书》题一,令作时文,《小学》题一,令作论,通行直省,一体遵行。[9]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议准:《孝经》论题甚少。嗣后考试,将性理中《太极图说》《通书》《西铭》《正蒙》等书,一并命题。[10]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议准:儒童正考时,仍作四书文二篇。复试,四书文一篇,《小学》论一。[11]

雍正十二年(1734年)议准:旧历,儒童正考试,作四书文二篇;复试,则四书文一篇、《小学》一篇。今按《小学》乃宋儒朱子纂辑,虽于幼童有裨,究不如圣经之言简意深,广大悉备。嗣后复试儒童,将论题《小学》改作《孝经》。[12]

通过考试,文字优等者,由学政按照规定的学额进行录取,被录取之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秀才”,自此就可以进入县或府的儒学。入学之人都要先做“附学生”,然后通过优异的成绩,逐步升为“增广生”“廪膳生”。但严格来说,童试只是一门入学考试,表示已经取得地方官学生员的资格,而真正意义的科举取士,是从乡试考取举人开始的。但唯有取得了官学生员的资格,才能踏上科举求仕之路。

在清代,武童考试同样是广大武士子参加武举的入门基础。武童考试为清廷在选取培养武备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文童考试一样,也分为县、府和院试三级进行。县试一般在文童考试之后进行,然后造花名册,呈送本府或者直隶州、厅。府试由当地武职官员负责。府试通过后,应考者便取得“武童生”的资格参加院试。武童的考试分为内、外三场,外场两场试骑射弓石,内试一场试策论。清廷规定:

顺治九年(1652年)决定:考试生童,即于考试文童后踵行。无武学处,附于文学教官管辖,除骑射外,教以《武经》《百将传》及《孝经》《四书》,俾知大义。并将各学射圃修葺,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以饬武备。[13]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奉上谕:考试武生、武童,用论二篇。第一篇,出《论语》《孟子》题;第二篇,出《孙子》《吴子》《司马法》题。其乡、会试,原作论一篇,策二篇。今亦照此例,出论题二,策题一。[14]

在《巴县档案》中也有关于武童考试中县试与府试试题以及录取造册名单的具体记载:

四川重庆府巴县为岁考事,将考试三届武经题目,备造清册呈核,须至册者。

咸丰六年(1856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至故能为胜败之政。

咸丰九年(1859年)县试武经题,虚实第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至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同治元年(1862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至动于九天之上。

右具册,巴县造呈考试三届武经题目清册。四川重庆府巴县为岁考事,今将府县两学廪保姓名,经造点名清册呈。赍须至册者。

计开:梁安惠、郑文晶、周鸿勤、李承熏、程和声、胡溶、杨钟琦、胡翼如、胡元吉、袁起鲲、高元馨、杨尽臣、杨季会、刘承缙、彭自得、冉正常、陈焱森、李丰、陈维琯、洪均、赵光烈、秦渭川。巴县造呈府县两学廪生点名册。[15]

府试:江北、巴县、江津长寿、大足、永川、荣昌、安居、綦江、南川、璧山、铜梁定远、涪州十五厅州县,府试正场武经三书题。作战第二,故不书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书知用兵之则也。善用兵者役不可藉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重食可足也。

县试:正场武经三书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攻者,至动于九天之上。

右具册,署巴县造呈府县考试武经三书题目清册。

署四川重庆府巴县为岁考事,今将府县两学廪保姓名备造清册呈赍须至册者。记开,梁安惠、郑文晶、周鸿勤、程和声、胡溶、杨钟琦、胡翼如、胡元吉、袁起鲲、高元馨、杨尽臣、杨季会、刘承缙、彭自得、冉正常、陈焱森、李丰、陈维琯、洪均、赵光烈、秦渭川。署巴县造呈府县两学廪生点名册。[16](www.xing528.com)

咸丰九年(1859年)县试武经题,虚实第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人者,至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同治元年(1862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至动于九天之上。

同治四年(1865年)县试武经题,应变第五,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至用众者务易、用寡者务隘。

府试:江北、巴县、长寿、大足、永川、荣昌、安居、江南、璧山、铜梁、定远、涪州十五厅州县,府试正场武经三书题。谋攻第一,孙子曰,夫用兵之法,至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县试:正场武经三书题,应变第五,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至用众者务易、用寡者务隘。[17]

同治元年(1862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至动于九天之上。

同治四年(1865年)县试武经题,应变第五,武侯问曰,若敌众我寡为之,至用众者务易、用寡者务隘。

同治七年(1868年)县试武经题,虚实第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人者,至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府试:江北、巴县、长寿、大足、永川、荣昌、安居、江南、璧山、铜梁、定远、涪州十五厅州县,府试正场武经三书题。九地第十一,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县试:正场武经三书题,虚实第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人者,至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18]

同治七年(1868年)县试武经题,虚实第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人者,至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同治十年(1871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兵法一曰度,二曰量,至若以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同治十三年(1874年)县试武经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至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府试:江北、巴县、长寿、大足、永川、荣昌、安居、江南、璧山、铜梁、定远、涪州十五厅州县,府试正场武经三书题。用间第十三,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至非胜之主也。

县试:正场武经三书题,军形第四,孙子曰,昔之善战者,至故能自保而全胜也。[19]

以及关于府试武童考试顺榜名册押结取保并清理考场以及考试应遵守事项等情卷内容:

咸丰三年(1853年)武考:贰月拾贰骑射。拾贰日,骑射,叁佰伍拾柒名。拾叁日,步射。拾肆日,技勇。拾伍日,发榜。拾陆日,初覆二百名。拾柒日,发榜。拾捌日,次覆六十名。拾玖日,是日发长案榜。计录叁佰壹拾贰名。

计开头场题,九变第八,孙子曰,凡用兵之法起,至虽害而患可鲜也。[20]

可见武童考试除了考骑射外,还考《武经》《孙子》等文史理论。并且由于没有专门的武学处,武生童依附于儒学,由文教官管理,但骑射由武职负责训练。武童考试从入门阶段为武科举选拔优秀士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反映了清代文武并重的政策,以及清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愈发完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