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书法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提高书法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教师是使用语言传达思想、文化、知识、技能、方法的职业。如果肚子里真有,无论如何都能倒出来,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教师语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是体悟性表达。在这一层面上,确实会出现语言表述的差别,甚至是重大差异。这首先是一种概括、归纳、总结、解析的能力,然后才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因此说,书法教师的语言表达,是知识体悟和思想体系的外部形式,只有心里有数,才能口上能言。

如何提高书法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是一个以语言为职业手段、以内容为质量水准、以声色为行业区别的职业。教师不能像播音员那样讲话,不能像话剧演员那样说话,也不能像辩论者那样表达。教师的语言是有多种形式的,有讲述性语言,叙述性、论述性、描述性语言,有介绍性语言,也有欣赏性、解说性、答问性、导引性语言。可以说,教师是使用语言传达思想、文化、知识、技能、方法的职业。如果说识字知体、通史赏鉴是以知识为特征的,书写示范、守正知谬、指导训练是以能力为特征的,都属于书法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条件,那么,语言表达,就是教师的基本条件,是职业要求必须具备的条件。

实践证明,并不是书法家都能做教师。我们会认定说,他写的还行,没说的,但不会讲。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生活中确有不善于表达的书法家,即所谓“茶壶煮饺子”,肚子里有,倒不出来。但这种情况只能是表达生动性的问题,不应是倒不出来的问题。如果肚子里真有,无论如何都能倒出来,真正的问题可能不是语言表达的问题。那问题在哪里呢?

教师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层次是知识性传授。知识是学来的,靠的是积累和消化。积累不够,消化不良,就可能出现传达上的语不达意。这种情况,要从知识面(广度)和对知识的深刻把握(深度)两个方面去找原因。知识的学习从来不是记忆的问题,而是理解的问题,有理解的内容才能成为真正的记忆。靠死记硬背,靠现学现卖,浅尝辄止,这样获得的知识,当然不会深刻;靠零碎的记忆,缺乏系统把握,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也一定不能顺理成章,周延完全。所以,倒不出来的首要原因是知识体系问题,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桶是满的,要取一勺水,怎么都是够用的。

教师语言表达的第二个层次是体悟性表达。这对书法教师以及所有技能性、技艺性传承的师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在这一层面上,确实会出现语言表述的差别,甚至是重大差异。有些教育内容,不是从书本上积累的,也不是在一个知识体系里深入理解的,而是在自身的实践中自己体会到、悟到的。对这些内容的表达,如何组织语言把所感所悟讲出来、说明白,确有一些人是做不到、做不好的。这首先是一种概括、归纳、总结、解析的能力,然后才是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上,许多书法家被推到了书法教育工作者的门外,这也是做书法教师比做一个书法家要求更高、不是会写就能当教师的根本原因。而在书法教育中,对实践体悟的表达,是比一般性知识更重要的内容。

教师语言表达的第三个层次是思想性交流。思想性的交流,既不是感性的知识,又不是知性的体悟传达,而是理解的、深刻的、逻辑的、思想的、精神层面的传达。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说得好就是想得好。这种传达,不是零碎的、个性的,而是系统的,上升为一般性真理的内容。在这个层面上,仅有一点肤浅的知识不够用,靠自己的实践感受也难以达到,是一个思想体系的系统而深刻的表达,是从实践中认识,而后形成的理论,是用理论指导书法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性。在这个层面上,会写也能讲出一些道理的教师也达不到标准了。

因此说,书法教师的语言表达,是知识体悟和思想体系的外部形式,只有心里有数,才能口上能言。语言功夫的提高,应该打在知识、实践体悟和理性认识上。(www.xing528.com)

对书法教育的语言是有要求的。一要正确、确切,二要简洁、明白,三要生动、形象。

正确和确切,指的是内容正确,表达准确。表达的确切是为内容的正确服务的,也是以内容的正确为前提的。正确是不伪,是真理性要求,只有内容是对的,表达才能对。而表达的确切,就是准确、确凿,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能产生歧义。在讲笔法时,我们会讲到“擫”和“拓”。怎样表达?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的十二章中,第一章“执笔法”解释“擫”字说,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8]他指的是执笔的方法,不是行笔。沈尹默先生在谈到“二王”书法时曾说,大王用擫笔,小王用拓笔,是父子的最重要区别。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 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擫”,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他在谈到学习王字的经验时说:“要用内擫法,先须凝神静气,收视返听,一心一意地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的中线上,不断地起伏顿挫着往来行动,使毫摄墨,不会溢出画外,务求骨气十足,刚劲不挠。”[9]元代袁裒在《评书》中说:“右军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如果把这些话说给中小学生,大概仍是不甚了了,一头雾水。我们在解释时说,所谓内擫,就是笔力趋向字中,向字的中间使劲;所谓外拓,就是向外使劲、用力。擫字有压抑的意思,内压而不使张扬。拓的意思是扩充、拓展、开张,外推,所以笔要向外使劲、扩展。这样一说,佐以示范,学生就明白了。意思要正确,表达要准确,而最大的前提,是让人能听懂,能准确领会其中的含义。

简洁和明白,指用最少的话语把内容表达清楚。语言简洁明了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即语言的简洁性。在现实生活中,见得最多的情况是把很简单的一件事说得很复杂,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实践证明,把一件事说复杂并不难,无非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绕来绕去,东拉西扯,像是在捉迷藏,既显得有学问,又不需要很较真儿。但要把一件复杂的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明白,就比较难了。要真知灼见,要鞭辟入里,要去粗取精,要一语中的。这要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也需要认真地字斟句酌。书法教育中很多用语,需要化复杂为单纯。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这些形象用语,指的是什么?如何解释?很容易坠入把简单的道理说得很复杂的境地,成为故弄玄虚一路。

生动和形象是对教学语言的高标准要求,即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就教学语言而言,有三种情形是应该克服的。一曰索然无趣。讲课像背书、像念经,学生听不听,听得如何,不闻不问,自己一味地照本宣科,仿佛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必须把时数凑够一样。二曰干瘪无味。干瘪是无内容,肤浅平白、太多废话或无意义的重复,喋喋不休,令人烦厌,毫无思索回味的空间。三曰喧杂无用。表面上听起来热热闹闹,自己也够卖力气,但过后思索,有用的内容很少,言之无物,言之无用。为了克服这些现象,一要具体,有内容,选择有用的事例,既不是空洞的理论、肤浅的知识,也不是泛泛地举例,而是能有事实、有脉络地进行讲解,给学生留下思索的空间。二要深刻、在理、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逻辑的力量就在于能调动学习者的思维,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得出结论。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就是学习中出现和存在的现象,可以具体到一人一事,条分缕析,明理解惑。实践表明,联系实际是最生动的讲解方式。至于具体的语言,可以妙语连珠,可以幽默风趣,可以文采飞扬,也可以平实真切。具体的语言是色彩问题。只要克服了常见的不足,有内容,有逻辑,有指导意义,是不愁不生动形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