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雍间学者的科举改革观:李光地与清初经学

康雍间学者的科举改革观:李光地与清初经学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彝尊认为清初科举改革,首先要改变自元明以来科举考试重四书而忽视五经的现状,提高五经的地位。他认为清朝可以对明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继承,不需要废除八股,只要对八股文加以改革。五经在科举考试中地位的上升,意味着扭转了元、明以来经学在科举中日渐颓势的窘境。朝野学人的呼吁得到了康熙的支持后,科举改革得以实施,且成效斐然。经学中不同派别在科举中的地位,往往能够影响该学派的兴衰。

康雍间学者的科举改革观:李光地与清初经学

魏禧认为,法令实施久了一定会存在弊端,“法未有久而不敝”,取士“专岀于制科,而其法尤未善”。[56]魏禧给出的改革方案是“废八股而勒之以论策”[57]。具体措施是:

凡童子试,小学论一道,科经书白文三(四书一,《易》《书》《诗》《礼》所占经一,《春秋》胡传一。令自某处起,默书至某处止。兼唐人考字,宋人帖括之意);弟子员,试四书一道,所占经一道,策一道;乡试,策一道,春秋一道,判一道,四书一道,所占经一道;会试,策二道,判六道,皆一试。凡小学、四书、经,为论无定体,无长短格。……乡试策以其乡,会试策以天下之利害。会试之策,策论国势治道,或古人当国事业者一。分吏、户、礼、兵、刑、工六职,命题者一。自为弟子员使各占其所能。[58]

魏禧以策论代替八股文的观点,表现出他更注重对经世人才的选拔,这点是超出李光地的地方。但仅仅以论策来代替所有的考试内容,其观点就显得有些狭隘,所以就有学者对于魏禧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朱彝尊认为清初科举改革,首先要改变自元明以来科举考试重四书而忽视五经的现状,提高五经的地位。这点与李光地改革方案的内容相一致。朱彝尊说:

(元)舍五经而专治四书……明代因之。学使者校士,以及府州县试,专以四书发题。惟乡、会试有经义四道,然亦先四书而后经。沿习既久,士子于经义仅涉略而已。至于习《礼》者恒删去经文之大半,习《春秋》者置《左氏传》不观。问以事之本末,茫然不知,经学于是乎日微。此学者之所深惧也。……谓试士之法,宜仿洪武四年会试之例,发题先五经而后四书。学使、府州县卫,宜经书并试,亦先经后书。盖书所同而经所独,专精其所独,而同焉者不肯后于人,则经义、书义,庶几并治矣。[59]

陈廷敬希望通过科举改革来扭转当时经学、学术界颓敝的状况。但与李光地希望改变八股文的写法、文风不同,陈廷敬的态度更为激烈,他把经学颓敝的原因全归之于八股文,他说:

盖经学之弊,原于时文。昔者经义之兴,本以论断为体,不执一说,引据经传,非如后之描画声口,簧鼓吻唇。乳儿小生,侮圣言而代为之词,势不得不单守一家之诂训,以便行文。而其腐朽恶烂,不逾时历岁,改头换面,以趋新巧。使学者穷年积月,从事于无用之空言,考其实枵然无所得也,又何有于经学哉![60]

陈廷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朱熹的方案来改革。他说:(www.xing528.com)

然则何以正之?曰:必如朱子之言而后可。朱子论经义,欲令明著问目之文,而疏其上下文,通约三十字以上。次列所治之说而论其意。又次旁列他说,而以己意反复辨晰,以求至当之归。但令直论圣贤本意,与其施用之实。不必如今日分段破题,对偶敷衍之体。每道限五六百字以上,则虽多增所治之经,而答义不至枉费辞说,日力亦有余矣。[61]

所以他指出八股文与经学不能共存,主张废除八股。他说:

故欲正经学之失,须革时文之体。时文之体革,然后学者可以旁通诸家之说,以求得乎圣人精意之所存,而士不苦于无用之空言,国家收实学之效也。[62]

黄中坚[63]指出魏禧“欲变八股,而易之以策论,或易之以诗赋,则亦仅一偏之见,而未为得其中”[64]。他认为清朝可以对明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继承,不需要废除八股,只要对八股文加以改革。他说:“自汉以来,皆以言取士,而议者独咎明制。至谓八股一日不废,则人材一日不岀,呜呼,亦甚矣。愚以为,八股之不可不变者,其势也。因八股而议明制之失,则非也。原夫有明立法之初,实取历代之法,而折中之,其为具盖至备也。”[65]虽然黄中坚认为明代科举制度已经很完善,但也认识到“天下固无久而不弊之法也。八股之制行之已三百余年,士子之心思才力,毕竭于其中,不可复有所加矣。……故八股之在今日,其亦穷而必变之势也”[66]。因此黄中坚给出的方法是:黄中坚上述观点,尤其用经学、史学、法律等科目取士在当时已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以具备了近现代考试制度的影子。

今之试士者,稍变其法而分为数科。其一曰:精通经术科。法在取十三经之义疏,比附其异同,而质以所疑,如古条议之例。其二曰:博综典故科,法在取史书所载,或端举一事,或兼举数事,使之论列其得失,是即古者史学之科也。其三曰:洞达时务科。此即今对策之法,但必使之昌言无讳,直陈所见,庶有以见其抱负。其四曰:富有才华科。试以诗赋,而兼之以表可也。其五曰:明习法律科。法在取古人已事与部案之疑难者,设为甲乙之语,而使之剖决,毋拘声律对偶。[67]

纵观李光地等人对清初科举改革的意见,可知清初的知识精英们对提高经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这一问题,已达成了或隐或明的共识与默契。五经在科举考试中地位的上升,意味着扭转了元、明以来经学在科举中日渐颓势的窘境。朝野学人的呼吁得到了康熙的支持后,科举改革得以实施,且成效斐然。由此而带来清初学风的转变:经学复兴,学术由虚转实。笔者认为,经学在科举考试中地位的变化,对清代学术的嬗变影响深远,这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清代程朱理学衰落,而乾嘉考据学继之成为学术的主流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探讨视角。

从唐代开始,经学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主要内容,呈现了一种上升的态势。在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下,经学通过科举考试不断强化了自己在学术中的正统地位,科举又借助经学发展的成熟,制度也更加完善,经学与科举之间呈现了一种互动的形态,逐渐融为一体。我们也要看到,虽然科举对经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历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标准本经说的不断改变,汉唐注疏被宋元人的学说取代,四书和八股文占据了科举考试的中心地位,经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扭曲和阻碍。经学中不同派别在科举中的地位,往往能够影响该学派的兴衰。从汉代章句之学和唐代的注疏学衰落,到北宋的王安石的新学的昙花一现,南宋程朱理学的的崛起,及明代陆王心学的兴盛,最后到清初经学的复古,这些学术风气的变迁都能在科举中找到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