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剧变:逻辑背后的意料之外

苏联剧变:逻辑背后的意料之外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联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最终败下阵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体制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和个人原因。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苏联居世界第二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苏联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因此,苏联外交耗费巨大,拖累了经济。苏联没有建立起最高领导人有序更迭的机制。列宁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都不是同辈中最有才能的,党内违背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的建

苏联剧变:逻辑背后的意料之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最终败下阵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体制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和个人原因。

从历史上看,苏联的成就是片面的,并不是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斯大林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通常是掠夺其他国家,靠殖民地和战败国、靠借奴役性的外债,苏联没办法走这条路,只能靠内部积累来发展工业,实现国家工业化。而这种内部积累的源泉主要是农民。“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剪刀差’,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2]集体农庄长期按极低的价格向国家交售农产品,农民没有积极性,苏联的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自然影响人民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众热切盼望国家改变政策,以改善人民生活为重点发展经济,但斯大林仍坚持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到1953年,苏联的农业产值比1928年只增长17%,粮食生产甚至低于1913年的水平,重工业增长了29倍,轻工业只增长了6.3倍。斯大林之后的领导者也未根本改变这一状况,日用消费品长期短缺,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苏联居世界第二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从体制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不能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国家垄断了一切资源,没有社会和个人发挥创造性的空间。计划经济和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人成了完成计划的工具,而计划是由国家机构制定的,更多是从强国出发的,生产与民众的需求不挂钩。“斯大林思想上根本的一点看法是,在俄国,共产主义只能通过暴力,而不能通过教育和规劝来实现。党必须鞭策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经历了新的生活,他们才会转变。”[3]苏联的计划导致了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苏联工业虽然强大,但强大的主要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苏联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苏联政治体制过于集权,个人崇拜盛行,地方也没有积极性,20世纪30年代,罗曼·罗兰和安德烈·纪德访问苏联后分别写的《莫斯科日记》和《访苏归来》,他们都认为苏联没有自由,并大搞个人崇拜,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在国家发展战略上,苏共并没有像列宁说的那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感受到生活在苏维埃制度下比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以一国之力走上了与整个西方世界抗衡之路,这一超出实际可能的大目标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发展,也影响了苏联与世界强国的关系,最后导致了苏联的崩塌。苏联赶超资本主义,只是实现了军备上的赶超,科学技术和其他方面则远远落后于美国。1990年代初,苏联人均拥有电子计算机的数量只是韩国的10%,是美国的2%。同以前一样,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优势的是采掘和燃料工业,依靠科技进步的经济所占的比重只有38%,而在主要发达国家这一数字为55%~65%。到1970年,美国在科学方面获得了81个诺贝尔奖,苏联只有不到10名获奖者,多数为物理学奖。

苏联没有专注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而是致力于在世界上推广苏联模式,搞世界革命。列宁在1920年进军波兰失败后,放弃了用武力推进世界革命的目标,实行新经济政策,欲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其他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斯大林改变了这一政策,他把世界革命定为苏联的战略目标,只要有机会,就不断地扩大苏联的地盘和影响,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苏联外交耗费巨大,拖累了经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支持亚非拉国家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耗资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欧洲拥有很强的软实力,但是苏联在1956年入侵匈牙利和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后,这种权力就被浪费掉了。”[4]苏联到处推广革命,干涉他国内政,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形象。

苏联继承了沙俄的扩张传统,这种扩张影响着苏联的外部环境,促使苏联不得不把更多资源用于防范外部威胁。莫洛托夫描述战后斯大林的喜悦时说:斯大林把一张地图用图钉钉在墙上,说“咱们来看看,我们都得到了什么……北方一切都好,正常。芬兰对我们是犯有严重罪过的,所以我们把国界从列宁格勒向前推进了。波罗的海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土地!现在重归我们所有!咱们的白俄罗斯人现在都集中居住在一起,乌克兰人居住在一起了,摩尔达维亚人也集中住在一起了。西方的情况正常”。说着,他转而指向东方边界:“这儿的情况如何呢?千岛群岛现已归我们,萨哈林岛完全属于我们所有,你们看吧,这有多么好!旅顺港是我们的,大连也是我们的。”斯大林边说边用烟斗在地图上的中国一带画了一圈:“中东铁路也是我们的,中国、蒙古——这都没问题……可这儿的边界我不喜欢!’斯大林说着指向了高加索以南的地方(指土耳其海峡——引者)。[5]

日本投降时,斯大林发表的《告人民书》把苏联对日本的胜利看成是对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报复,他说:“1904年日俄战争时期俄军的失败,给人民留下了沉痛的回忆。那次失败是我国的一个污点。我国人民相信,总有一天日本会被打败,污点会被洗清,并且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这些老一辈的人等待这一天,已经等了40年。而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今天,日本承认自己已被战败,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了。这就是说,萨哈林南部和千岛群岛将归苏联所有,从此以后,这些地方不再是使苏联同大洋隔绝的工具,不再是日本侵犯我国远东基地,而是苏联同大洋直接联系的工具,是我国防御日本侵略的基地。”[6]战后斯大林的民族利己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世界革命变成了为苏联利益服务的工具,苏联不断干涉东欧国家的内政,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是不平等的。

苏联没有建立起最高领导人有序更迭的机制。列宁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都不是同辈中最有才能的,党内违背列宁《给代表大会的信》的建议,没有把斯大林从书记的位置上撤下来。斯大林通过党内斗争,把列宁时期的6位政治局委员都赶下了政治舞台,自己成为没有任何挑战的领袖;赫鲁晓夫也是通过党内斗争,把贝利亚、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赶下政治舞台,自己集党政军权于一身;勃列日涅夫是各派妥协推出来的政治人物,他善于玩弄权术,在总书记的位置上待了18年,使苏联由盛转衰;戈尔巴乔夫善于夸夸其谈,治国理政的本领太差,不仅没有把苏联从危机中拉出来,反而加剧了危机,导致联盟国家解体。

无论从幅员、人口还是自然资源上看,苏联都不逊于美国,但制度先进的苏联却始终没能赶上美国。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连本国人民都养活不了,还要大量进口粮食。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80年代中期,每3吨粮食食品中就有1吨是用进口的粮食加工出来的。用出卖石油所得的外汇购买粮食还不够,克里姆林宫只好出卖黄金,70年代卖了2000多吨黄金。尽管黄金被不断开采,但国家的黄金储备仍然减少了一半,到1981年只有452吨。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改变这种情况,经济危机更严重了。当人们感觉美好生活像天边的地平线一样永远都走不到时,人们自然不再相信这种制度了。(www.xing528.com)

[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注释】

[1][英]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民等译:《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89页。

[2]《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39—140页。

[3][英]伊恩·格雷著,张志明、朱振国、唐国强译:《斯大林──历史人物》,新华出版社1981年版,第296页。

[4][美]小约瑟夫·奈、[加拿大]戴维·韦尔奇著,张小明译:《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7页。

[5][俄]费·丘耶夫著,王南枝等译:《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第123—126页。

[6]《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9—4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