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情:巴人剑的认识与铸造方法

乡土情:巴人剑的认识与铸造方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人尚武,颇好用剑。巴人剑主要有两种形式。短小的巴人剑主要用于远距离投掷或近距离格斗。纹饰主要是一种原始图腾的崇拜,表达了人们祈求胜利的美好意愿。器身呈长方形,钺长超过钺宽,器身铸有“巴蜀图语”字样。青铜钺已经是巴地较为普通和普遍的武器。冯汉骥先生研究认为:“凡是巴人的墓葬,必定有铜钺出土。”

乡土情:巴人剑的认识与铸造方法

巴人尚武,颇好用剑。巴人剑主要有两种形式。其剑身基部常著刻象形的图文,常见的有虎纹、花蒂纹、鸟纹、蝉纹等。

第一种形式剑身呈柳叶形,中脊或凸起成圆柱形,两侧常带有血槽;扁茎斜肩,肩部有穿孔,多为两个,茎末端的一个孔在中脊线上,近剑刃的一个孔则偏于中脊一侧,少数剑则只有一个穿孔;长度多数在30~45厘米,少数超过50厘米,个别剑甚至长达60余厘米。

第二种形式剑身呈柳叶形,无圆柱形脊或血槽;扁茎斜肩,茎部有两个穿孔,都位于中脊线上;长度约为30厘米。

短小的巴人剑主要用于远距离投掷或近距离格斗。

兵器是巴渝舞的主要道具。巴文化是有别于中原文化的地方性文化,兵器种类与范式受中原文化的映射,但因区域环境条件的影响,颇具地方特色。根据长短分有以下几种:

(一)柳叶形青铜

柳叶形青铜剑,全剑呈柳叶形,刃平直,有中脊,扁茎无格,无首无箍,茎部多有1至2个小圆孔,便于夹以竹或木片,上钨钉,用细绳缠绕以装置手柄。它属于短兵器中的卫体型武器,长度一般在30~40厘米,直装木把手,剑身有虎皮斑纹,身茎相接处一般铸有“巴蜀图语”,有卫体、远掷等功用。这种剑的劣势在于它形制上的原始性:无格不能护手,夹板式的附加手柄手握不力,使用起来明显不便。在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加强的形势下,又出现了改装式剑,改装式剑的基本形制未变,只是身茎交接处成直角,再加上格,具备了护手的功用。从巴国的历史来看,春秋战国以来,巴国与楚国战事频繁,但终因国力相差悬殊而处于屡战屡败的境地,最后被迫入川,在湖北襄阳、枝江巴东等地均出土过巴式柳叶形剑等兵器。

(二)袋形青铜剑鞘

这种剑鞘的鞘侧附双耳,中间有凹槽,分两个剑室以容双剑,鞘面多有纹饰。纹饰主要是一种原始图腾的崇拜,表达了人们祈求胜利的美好意愿。(www.xing528.com)

(三)短弓形耳青铜矛

短弓形耳矛,矛身呈叶形,前锋,边刃,有中脊,身末端与圆形短骹相接,骹上两侧有弓形耳一对,多铸有“巴蜀国语”。矛一般长20~30厘米。它属于长兵器中的刺杀兵器,此类型矛较之四川彭县竹瓦街所出土的“身长大而形如宽叶,身后圆曲与骹相接”的矛有所区别。其形体瘦俊,减少刺杀阻力而更为实用。骹上直装木质以攻击敌人。

(四)圆刃平肩折腰青铜钺

这种兵器俗称烟荷包式钺。圆刃长身,中部内凹,刃呈扇形,中部折收成腰,腰以上稍展成肩,肩以上内收作长銎,銎较小,銎口呈椭圆形或长方形。器身呈长方形,钺长超过钺宽,器身铸有“巴蜀图语”字样。在纹饰、符号方面,一般是在铸成后,以浅而细的阴线加刻一个单符或较简单的组合符号,具有某种徽识的性质,表意性并不突出,更多的素面无纹。它属于长兵器中的刺杀兵器,骹上直装木质长柄用来攻击敌人之用。青铜钺已经是巴地较为普通和普遍的武器。故宫博物院的杜廼松先生研究指出:“铜钺的造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根据巴蜀文化地区中所出土的铜钺推考,其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出土数量多,地域广阔。”冯汉骥先生研究认为:“凡是巴人的墓葬,必定有铜钺出土。”

(五)无胡青铜戈

这种兵器戈援作三角形或略作梯形,援身较宽,前锋呈尖突状,有边刃,援中部有一大圆穿,近栏处另有小穿,有弧形处于援与内相接位置,方内,内上多穿。戈是长兵器中的勾击兵器,横装木质长柄,用来勾、啄击敌人。长戈在2.5~3m,短戈长度有1m左右。短戈虽较短,但律之用途,仍归在长兵器之类。

(六)板盾

材质为木盾,圆形,外凸内凹。盾的外面包有直径30~40厘米的铜质薄形盘状装饰物。在舞戈、矛、剑、弩的时候,舞者都离不开盾。进击道具与防御道具的配合挥舞,既显示出雄师锐气,又符合兵法常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