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穆斯林圣墓:波斯湾航海家在广州、泉州、杭州的遗迹

穆斯林圣墓:波斯湾航海家在广州、泉州、杭州的遗迹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桐城最古老的伊斯兰瞻仰地之一,是两位不知名的穆斯林墓地,它们坐落在城外的一座大山包上,从那里可以看得见整个城市。他们的陵墓成为该城居民和穆斯林们的瞻仰之地。[36]这两座陵墓在回族穆斯林眼中非常神圣,该地逐渐变成埋葬这座城市中穆斯林尊长的地方,至今在该墓园中有很多中国穆斯林的陵墓。当时,军队指挥官就是中国穆斯林著名航海家郑和。郑和请求皇帝颁发重修清真寺的许可。

穆斯林圣墓:波斯湾航海家在广州、泉州、杭州的遗迹

刺桐城最古老的伊斯兰瞻仰地之一,是两位不知名的穆斯林墓地,它们坐落在城外的一座大山包上,从那里可以看得见整个城市。这两座陵墓上建造有汉式风格的建筑,里面有一块阿拉伯文石碑和几块汉语石碑。鉴于这些石碑的重要意义,在这部分将展示其阿拉伯语碑文的图片和汉语碑文的翻译。泉州城外一个名叫“温陵”的地方,有两座陵墓建筑映入眼中,重新修缮它的阿拉伯语碑文是属于希吉拉历8世纪前半叶的。

汉语碑文写道:“重修温陵圣墓碑记。嘉庆二十三年(希吉拉历203年/公元818年,波斯语原文年代有误,应为公元1818年。——译者注),即(velin,波斯语原文可能系‘温陵’之误,不知指何年。——译者注)正月。我根据皇上的旨意,作为福建省军队军官来到温陵地区。我听说,城外有爸爸(伊斯兰教对苏非教团长老的称谓,现一般译为巴巴。——译者注)墓,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在唐朝皇帝武德统治年间(618—635),(武德应是公元618—627年,波斯语原文误。——译者注),两位穆斯林宗教学者在泉州城讲道,去世后就葬于这里。人们说,他们的陵墓在这里修起来之后,该地区山峦在夜间明亮。因此,人们称之为圣墓。”[35](《重修温陵圣墓碑记》有关原文:嘉庆二十有三年,岁在著雍摄提格之孟陬,余奉命提督福建路陆军务来温陵,因知东关外有爸爸墓焉。按府志载,唐武德中来朝,有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此。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斯墓曰“圣墓”。——译者注)

两座陵墓中的汉语碑铭,属于公元1544年/希吉拉历951年(作者摄)

重新修葺的《重修温陵圣墓碑记》碑文(译者提供)

《重修温陵圣墓碑记》全原文:嘉庆二十有三年,岁在著雍摄提格之孟陬,余奉命提督福建路陆军务来温陵,因知东关外有爸爸墓焉。按府志载,唐武德中来朝,有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于此。葬后,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斯墓曰“圣墓”。明永乐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行香于此,蒙其庇佑,为立碑记。我朝康熙年间,福建汀、邵、延等处总兵官陈有功,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府陈美,乾隆癸卯、辛未孝廉郭拔萃、夏必第等相继修葺。迄今日久坍塌,爰捐俸重修。再建墓亭,悬匾额于其上,以昭灵爽,用答神庥。既竣工,约其事而为之记。署福建全省陆路提督军门漳州总镇西蜀马建纪勒石。——译者注

其中一块阿拉伯语碑文写道:“这是一块圣墓,葬着一些穆斯林,求真主对他们满意,赐福他们,怜悯他们。这两个人是法赫福尔(天子)时期来到这座城市的,据说他俩都是好人,去世了,从虚幻的今世转到永恒的来世。人们信任他俩,因为他俩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当人们遇到困难、无能为力或者感到困惑时,就向他俩求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步入正道;人们平安而归。该墓志铭写于希吉拉历723(公元1323年。——译者注)年9月(斋月)。”

该碑文显示,这两位穆斯林教长或宗教学者(“教长”一般也译为“谢赫”,指苏非教团长老;“宗教学者”所指比较宽泛,一般指具备系统经学知识、从事布道活动的人士。——译者注)很可能是在唐朝时期经由海路和中国南方地区到达中国东部的泉州港,并在这里去世。他们的陵墓成为该城居民和穆斯林们的瞻仰之地。

泉州城郊外两位伊斯兰教布道穆斯林的墓碑

书作者在泉州城郊外两位伊斯兰教布道穆斯林的陵墓场地上

泉州城郊外两位伊斯兰教布道穆斯林的墓身(作者摄)

其中一块汉语碑文中采用“巴巴”一词,显示伊斯兰苏非教团在这个地区的繁荣兴旺。“穆尔什迪耶”()道乘的信徒们从希吉拉历7世纪和8世纪开始,在印度斯坦海岸线一带及中国具有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影响力。[36]这两座陵墓在回族穆斯林眼中非常神圣,该地逐渐变成埋葬这座城市中穆斯林尊长的地方,至今在该墓园中有很多中国穆斯林的陵墓。同时,也因该地的神圣,在各个时期得以修缮和重建,这两座陵墓旁边的汉语碑就是证明。其中一块汉语碑文写道:“纪念碑照亮馨香的大海,它由郑和竖立在灵山圣墓。他是皇帝派遣的钦差,为完成使命而出使霍尔木兹和其他西方国家。他在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公元1409年/希吉拉历812年)在这里照亮馨香的大海。真主赐他灵魂愉悦。军官蒲和写就这块碑铭并竖立它。”[37](汉语原碑文: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立。——译者注)这块碑是根据郑和的指示刻写的。(www.xing528.com)

郑和是中国明朝统治时期穆斯林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当时,军队指挥官就是中国穆斯林著名航海家郑和。[38]郑和在公元1371年/希吉拉历772年,出身于中国南部昆阳市一个伊朗裔穆斯林家庭。他在青年时期进入明朝皇帝之子“朱棣”(公元1360—1424年/希吉拉历761—827年)的宫廷,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当朱棣在1402年/希吉拉历804年登上皇位的时候,便任命郑和为海军总督,派他公干,去了解中国西部的海洋旅行到西方诸国和中国西部地区。他七次跨越中国东海到印度洋波斯湾的海洋线路,四次参观过霍尔木兹岛。郑和是中国穆斯林最著名的航海家之一,是回族穆斯林在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他留下很多石碑和牌匾。根据他的指示竖立在中国多个地方且留存至今的各种碑铭,是用三种语言写就的,即波斯语、阿拉伯语和汉语。在根据郑和指示用三种文字书写的碑铭中,其中一块留存在中国北方古都西安的清真寺中。该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39]

公元1403年/希吉拉历805年,中国都城南京三山街清真寺被火灾吞噬,遭遇重大损失。郑和请求皇帝颁发重修清真寺的许可。皇帝不仅许可,而且还下旨说,如果重修经费巨大,可以从国库中支付。[40]这位中国穆斯林著名航海家根据中国皇帝的旨意被派遣到西洋,当他经过锡兰的时候,自己竖立了一块三种文字的碑,碑上用泰米尔语、波斯语、汉语三种文字简要介绍了自己在这座岛上的旅行经历。该碑现收藏在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41]他在从泉州出发去霍尔木兹的时候,瞻仰了泉州城的穆斯林墓地,上文提及的纪念碑即是这次瞻仰之行的纪念物。

公元1409年/希吉拉历812年,郑和修缮两座陵墓的纪念碑(作者摄)
碑文: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厮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镇抚蒲和日立。

灵山圣墓建筑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希吉拉历1054—1330年)时期再一次被重修,这次重修是在清朝皇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希吉拉历1124年)。其重修碑是用一块高119.5厘米、宽55.5厘米、厚15厘米的花岗岩雕刻的。该碑文写道:“先贤圣墓之美在岚城东与南十分著名,笼罩该墓周围山峦;龙凤来朝。河流景色增加其美,该河注入大海。从唐朝中期,圣洁宗教之经书就开始在这里传播。这里可以看到曲折的街道、漂亮的房屋。陈先生来自达贤乡,乃朝中重臣,奉强大的皇帝的旨意,抵达汀延邵地区,解决这一问题。他看见圣洁宗教式微,就给朝廷写信。该地区的专门军官在他的信上签名。丁炜先生奉皇帝旨意,成为左军指挥……陵墓建筑日益荒芜。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定用自己之力和钱来重修该建筑。[碑文字迹模糊不能辨识]先生今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老幼咸云集于此地,他们的捐赠全都留在大家记忆中。他们的德行受到赞扬。我把我自己的感受写在这块石匾中,让我们不要忘记他们的捐赠。康熙五十一年七月一个快乐吉祥的日子,该碑写就。”[42]【译者未能查到该碑文。只查到如下有关内容:清康熙五十一年,福建汀延邵等处地方总兵官左都督陈有功、福建陆路提标左协中军游击陈美来官泉州,目睹泉州伊斯兰教式微,“即延师谏督我教门诸子,学经解篆”,重兴通淮街清净寺,在寺中办学校学习阿拉伯文字,读《古兰经》,解释《古兰经》。——译者注】

重新修葺的郑和行香碑
(译者提供)

还有另一块有关重修该建筑的汉语碑,该碑高131厘米、宽11厘米,上面写道:“我们宗教在中国的历史很久远。刺桐城是中国东南海岸城市,与西方大地有五万多里的距离。我们的宗教抵达中国是件艰苦的工作。清朝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希吉拉历1282年)秋季,鄙人奉宫廷旨意,担任福建省军队总指挥一职,工作于刺桐城。当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询问该城神圣地方,一位士兵对我说,在刺桐城东郊有第三、第四贤徒的圣墓。当我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以为有误,后又担心是谎言。然后,我决定与士兵们一起去城外。在那位士兵带路下,我们到达了那里。我们看见两座陵墓,但是没有关于他们的任何信息,陵墓的修建年代也不详。在这陵墓旁边,我们发现一些碑铭。但是,岁月流逝,风雨消磨,上面的字迹已经不能释读。只有‘马’先生刻写的碑还竖立着。陵墓的顶篷呈坍塌状。那些石碑多年来淹没在泥土中,我和士兵们把它们清洗干净,以便能释读。我也查询了该城地方志的资料,想准确知道碑文的意思。据说在唐朝中期,第三贤徒和第四贤徒在刺桐城布道,在他们去世之后,就埋葬在那里。之后,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多次显现,然后该城的人们就常来这里瞻仰。在明朝皇帝永乐统治年间(公元1403—1424年/希吉拉历803—828年),和卓·郑和在前往西洋之前,为寻求这些尊者灵魂的庇护而在这里竖立了一块碑。在康熙统治年间(公元1654—1722年/希吉拉历1065—1135),以及在乾隆统治年间(公元1736—1796年/希吉拉历1149—1211年),刺桐城军官们多次修缮该陵墓。马先生的修缮是在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希吉拉历1234年)。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五十四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洪水、干旱、战争、火灾在该地发生,荆棘杂草在此处大量生长,这个地方就荒芜了。但是,这两座陵墓依然屹立。五十四年之后,我来到这里。鄙人还能继续马先生的善举,我希望贤徒们的灵魂能够护佑我。尽管西方大地距离此处遥远,宗教传播到中国东南部仍很容易就实现了。我把自己的俸禄用于此件事情,我选择了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来完成这件事。今天,修缮陵墓的工作已经结束,我刻写此碑以便留存。我只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看护这里,修缮它们,不要让这里荒芜消失。我寄美好的希望于真主。我之所写到此结束。这是清朝同治统治年间的辛未年(公元1870年/希吉拉历1287年)秋月下半月的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我江长贵江州盐亭人,福建省军队总指挥,以十足的敬仰竖立此碑。”[43]

(《江长贵重修圣墓碑》原文:我教之行于中国,由来久矣。泉州滨大海,为中国最东南边地,距西域不下数万千里,则教之行于斯也,不亦难乎!同治庚午秋,长贵奉命提督福建陆路军务,蒞任泉州。下车后,询问地利,部下有以郡东郊有三、四贤墓告者。初听之,而疑其误也,继思之,而恐其讹也。公余策马出城,如所告而访之。平冈之上,果有两墓在焉,而不知其始于何代及为何如人。墓侧碑碣,苔蚀沙喫,字迹漫漶,多不可辨。唯我蜀马公权提督篆时所撰立者,上故有亭,尚未磨灭;而亭久倾圮,碑仆卧尘沙中,已不知几历年所矣。竟日爬刮,继以淋洗,始得约略扪读。证诸郡志,乃获其详。盖三贤、四贤于唐武德中入朝,传教泉州。卒而葬此者。厥后屡显灵异,郡人士咸崇奉之。明永乐太监郑和出使西洋,道此蒙佑,曾立碑记。我朝康熙、乾隆间,泉之官绅,迭继修治。马公重修事在嘉庆二十三年,乃其最后者也,然于今已五十四寒暑矣。其间水旱兵燹,未尝无之,虽荆棘蒙蔓,不免就荒,而两墓岿然无恙。且适有来官是土之余,以踵马公于五十四年之后。噫!得毋两贤之灵有以默相之乎?然则西域虽远,其教之能行于中国最东南边地也,更无论矣。于是捐廉择吉,鸠工重修。既竣事,志其崖略如此。惟冀后之来者,以时展缮,勿任其如马公及余相去之远,而未葺治,日复一日,渐就湮没也。是则我教之幸,抑亦余所深祷者尔。是为记。同治十年,岁在辛未季秋之月下旬谷旦。钦命提督福建全省陆路军务执勇巴图鲁监亭江长贵盥沐敬撰。——译者注)

修缮两座陵墓的汉语碑文。公元1870/希吉拉历1287年。刺桐城郊(作者摄)

重新修葺的清同治十年《江长贵重修圣墓碑》碑文(译者提供)

通过关注上文提及的这些资料,还应该补充到,泉州城郊区两位穆斯林的陵墓在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再经由地方总督和奉中国皇帝的鼓励而修缮和重建,它们是中国东部在回族伊斯兰传统中为数不多的伊斯兰瞻仰地之一,得到非常的敬仰和尊重,至今他们还向这陵墓作捐赠善施。通过关注上述碑文和汉语书写内容,我们看到,该建筑至少属于唐朝(公元618—908年/希吉拉历伊斯兰前4年至希吉拉历295年)中期,很可能从希吉拉历3世纪到现在,依然是居住在该地区的穆斯林的瞻仰之地。鉴于此,可谓重要建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