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留下的遗迹

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留下的遗迹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译者曾指出,实际上,“刺桐”一词最早是指广州。但是,随着欧洲学者对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关注,“橄榄”(刺桐)港也得到了他们的关注。把“橄榄”(刺桐)这个名字拿去与中国东部福建省诸港对照,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迄今无法对之给予肯定的回答。

波斯湾航海家在中国港口留下的遗迹

【译者按:本书作者乌苏吉教授在这一部分论证,伊斯兰及其他外国文献中的“橄榄Zaitun”城实际上是泉州旧称“刺桐”之波斯语谐音。本译者曾指出,实际上,“刺桐”一词最早是指广州。唐代,广州城里普遍种植刺桐树,这在唐诗中有反映,朱庆馀《南岭路》言:“越岭向南风景异,人人传说到京城。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后来,五代时,泉州籍人氏留从效(906—962)任晋江王,仿效广州,在泉州城内也普遍种植刺桐,才使泉州被称为刺桐城。宋元之时,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最重要港口阿拉伯—波斯商人聚居该城,听当地人称该城为“刺桐”,因该词发音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中的“橄榄Zaitun”一词近似,因此产生误会乃至疑惑,伊本·白图泰(1304—1377)在其游记中说:“我们渡海到达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Zaitun)城,中国其他城市和印度地区都没有油橄榄(Zaitun),但该城的名字却是刺桐(Zaitun)。”】

在翻译《马可·波罗游记》时,“橄榄”(,刺桐)之名第一次引起欧洲研究者们的关注。关于这个名字究竟是指中国哪个港口,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们各抒己见。尽管在伊斯兰文献中,在安达卢斯地理学家伊本·萨伊德·马格里布裔(希吉拉历610—685年/公元1213—1286年)撰写的《七国家地理志》()中记录该港口的名字就为“橄榄”(刺桐)。在博德廉手抄本中也有该球形地图,记录了这个名字。之后,根据历史时间,在《阿布·法达诸国历法》()、《瓦萨夫历史》、《伊本·白图泰游记》等属于蒙古时期的历史地理著作中都有提到该名字。

但是,随着欧洲学者对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的关注,“橄榄”(刺桐)港也得到了他们的关注。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关于“橄榄”(刺桐)港,如此写道:

伊本·萨伊德·马格里布裔手抄本中的球形地图,博德廉图书馆,编号;Or.317

“在经过福州城及其河流之后,如果朝东南方向非常美好的大地上旅行五日,你会看到很多风景优美、人烟稠密的城市,农产品非常丰富。有山峦,有平原,在一些地方还有森林,其中很多香樟树。你穿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道路两旁可以看见很多鸟禽和动物。这些地区的人们都是商人或手工业者,他们全都是大汗的臣民,在福州行省政权的统治之下。在五天的旅行之后,就到达一个名叫‘橄榄’(刺桐)的大城市,非常气派。该城归属福州地区政权的统治。你在这座城市中必须知道,你已经在‘橄榄’(刺桐)安全的海港之中了。很多来自印度的、满载货物的船只在这里抛锚歇息。这里,是很多‘蛮子’船只或中国南部地区船只的歇息地,从这里出口自己的大多数货物,包括宝石珍珠。我确信,一艘装载胡椒的船只,前往亚历山大港或别的目的地,正在装载货物,百分之百拥有十分之利润。这座港口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港。大汗通过这座港口获取丰厚的税收收入。商贾们从这里出口很多货物,诸如宝石珍珠,支付其百分之十的价值作为税。换言之,他们支付其十分之一的价值。对其他一些价格低的产品抽税大约是百分之三十,而针对胡椒则是百分之四十四,针对檀香等体积较大的商品,抽百分之四十的税。因此,在商人群体中,针对搬运货物的租金,也依照税率,支付自己货物价值的一半多。当然,应当说,他们对此非常满意,因为他们能够通过出售自己的货物而获得大量利润。因此,大汗从这个港口的税收中获取大量进项。在这座城市中,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可以找到。这是一片非常有魅力的土地,人民安宁,可以在这里过一种安逸的生活。印度北方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来到这里,从事手工业和其他职业。在这里,我必须对你们说,还有另一座名叫‘田州’()的城市,那里制作各种尺寸各种样式的瓷器,那上面描绘着最美的图画。他们把这样的瓷器出口到世界各地,其价格在这里很便宜,你们可以用一个单位的威尼斯钱币购买三个质量上乘、图案精美的瓷器。这里的人讲一种特殊的方言,就像热那亚、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其民各操不同方言。”[1]

由于“橄榄”(刺桐)之名在元朝或之前之后的汉语文献中没有出现,这成为让学者们颇费脑筋的一个内容,对此学者们写过很多文章,探讨把这个港口冠名以“橄榄”(刺桐)的原因,而同时在汉语中该港口却被叫作“泉州”。把“橄榄”(刺桐)这个名字拿去与中国东部福建省诸港对照,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迄今无法对之给予肯定的回答。然而,从公元15世纪开始,随着《马可·波罗游记》被翻译,马可·波罗也把这个港口记录为“橄榄”(刺桐),学者们才开始了关于它的研究。该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至今已完成的研究中,两位杰出的欧洲中国学学者亨利·玉尔、保罗·伯希和与中国学者陈达生的论证更值得关注。亨利·玉尔的名叫《契丹及通向它之路》[2]的著作、《马可·波罗游记》[3]、保罗·伯希和的《有关<马可·波罗>札记》[4]一书、陈达生[5]撰写的有关泉州和伊朗移民在中国的很多文章和著作,为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泉州或“橄榄”(Zaitun刺桐)港在中国东部的位置图
图片取自:The Emporume of the world:Maritime Quanzhou, 1000-1400,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Brill, 2001,p.221.

“橄榄(Zaitun刺桐)”或泉州港在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图片取自: Hugh R. Clark, Community,Trade and Networks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Third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p.8.

这其中,还应该提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包括:莫尔的文章《“橄榄”(刺桐)位于何处?》[6]、乔·菲利普的文章《马可·波罗的“橄榄”(刺桐)的身份与泉州》[7]、《中世纪的福建诸港》[8]、简·福斯特的文章《穿过“橄榄”(刺桐)城墙》[9]、克林顿·古德里奇的文章《在泉州的新发现》[10]霍华德·史密斯的文章《“橄榄”(刺桐)和五个世纪的中国与外国之贸易》[11]、胡格·克拉克的文章《泉州在唐朝宋朝之间的间隔期》[12],都是在该领域完成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为什么该港口在《马可·波罗游记》和伊斯兰文献中被记录为“橄榄”(刺桐),另一个是“橄榄”(刺桐)港在历史学家的观点中是与福建省的哪一个城市相符合?针对第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橄榄”(刺桐)之名实际上是波斯语针对泉州旧称“刺桐”Sitong或Tzu Tung[13]的发音。保罗·伯希和将自己之前的所有研究都集中在这个看法上,他自己也长时期在中国,对该国历史做了很多令人信服的研究。针对第一个问题,他写道:“泉州的名字在汉语官方文献中见于公元585—623年,但是直到公元711年才被归于福建现今这个地方。公元711年,这个名字被归于今天的泉州城。该城‘刺桐Tzu tung’的称谓在唐朝文献中并不见,首次出现是在宋朝文献中。在一份属于公元1239年的中国地理文献中,记录了‘刺桐’之名。”[14]他在后续研究中更加详细地分析了宋朝时期提及“橄榄”(刺桐)之名的汉语文献,查阅很多汉语文献之后,他最终接受了这样的猜想,即“橄榄”(刺桐)之名是汉语“刺桐”的波斯语发音。[15]

我们从一份绝无仅有的资料中了解到,“橄榄”(刺桐)之名,实际上是居住在那里的伊朗人对该城的称谓,其他民族,包括阿拉伯人、聂斯脱利派基督徒、印度人和侨居中国的其他外国人,皆广泛使用这一名字,因此“橄榄”(刺桐)之名进入到世界地理文化中,在中世纪的伊斯兰文献和欧洲文献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游记中对之都有记录。该资料是一位居住在泉州城的基督教主教安德鲁·佩鲁吉亚[16]写的书信,写于公元1326年/希吉拉历722年。在这封信中,他写道:“在这里,在大洋岸边有一座很大的城市,波斯语称之为‘橄榄’(刺桐)。”[17]在泉州博物馆中有一块波斯语石碑,上面写有“橄榄”(刺桐)城是一位伊朗人的出生地[18],这显示出,很有可能是宋朝时的伊朗航海家用这个词来称呼这个港口。在那之后,这个名词为所有居住在泉州的外国人所普遍采用。然而,这其中,在伊斯兰文献中,第一次提及“橄榄”(刺桐)的是阿布·萨伊德·马格里布裔的著作《七国地理志》。在其手抄本中,在其绘制的球形地图中,首次出现该名字。之后,希吉拉历7世纪著名的伊斯兰地理学家阿布法达()在其著作《诸国历法》()中,关于这座港口提供了一些绝无仅有的信息。他在描述“橄榄”(刺桐)时写道:

“‘橄榄’(刺桐)城即是‘松州’(),是中国的卸货港。这座城市在外来商人和旅行者中很有名。这座城市是一个抛锚歇息地,坐落在东方大海边。船只从中国海到这东海,然后进入这座港口。从这个城市到海岸有半天的路程。鞑靼人毁灭了这座城市。”[19]

在阿布法达所写的文章中值得关注的是,这位伊斯兰历史学家知道“橄榄”(刺桐)之名不是一个汉语名字,提到城市的汉语名字是“松州”,很可能是蒙古时期的汉语名字“泉州”的讹变。另一方面,他还提到城市被蒙古人摧毁。显然,这一信息是通过伊朗航海家从中国传到伊斯兰其他地区,阿布法达再转述的。在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的著作《史集》中也记录了有关这座港口的信息。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提到“橄榄”(刺桐)城在中国大城市之列,他称之为“行”[20])(该词可能是元朝“行省”之省略语——译者注),是第七“行”的组成部分,他写道:“第七‘行’福州城是属于‘蛮子’的城市。此‘行’在福州之前,是在‘橄榄’(刺桐),这个时候又搬来福州。那里的总督瓦格提·甄是达希曼的兄弟,但现在巴杨·芬颤的兄弟是埃米尔。船只的港口是‘橄榄’(刺桐),其总督是巴哈丁·甘杜兹裔。”[21](www.xing528.com)

和卓·拉施特·丁·法兹尔安拉·哈马丹裔,将“橄榄”(刺桐)视为中国的主要港口,提及它是中国十二个大都会之一。另一方面,他还知道其总督的名字是巴哈丁·甘杜兹裔,是迁徙到中国的伊朗侨民,是穆斯林——在该国这个时期的文化中以“回回”著称——议事法庭长官。《瓦萨夫·哈兹拉历史》一书的作者,法兹尔安拉·本·阿卜杜·设拉子裔也提到了“橄榄”(刺桐),将之作为中国诸如洪沙依、林金府()这样的大都会之列。[22]然而,在这其中,伊本·白图泰提供的信息由于是他亲自所见而具有更大的价值。他在希吉拉历8世纪初旅行到这座城市。伊本·白图泰关于“橄榄”(刺桐)城写道:

“我们下船之后进入的第一座城市是刺桐Zaitun城。这座城市没有橄榄Zaitun,这种树在印度斯坦和中国都找不到。刺桐Zaitun是被赋予这座城市的名字。这是一座大城市,这里织造锦缎。这些料子比洪沙依和汗八里城织造的料子质量更佳。刺桐Zaitun港当属世界最大港口之列。也许可以说,在巨大方面是无与伦比的。我亲眼目睹百艘大船在港口里抛锚歇息,小船无以计数。这座东方港口很大,利用大海伸进陆地与大河之水汇合处而建。在这个港口和中国其他城市,每个人都有一座园子,把自己的家建在其中,就如同坐落在我祖国的沙佳尔马赛()城。由此,形成很多大城市,在这些城市中穆斯林居住在一个单独的区域。我到达那座城市的那天,看见一位埃米尔,他是从印度出使到这里的。那位埃米尔在从中国返回的时候,与我们同行,因为他的船发生了沉船事故。他把我介绍给衙门主管,我被安置在一处很好的住所。塔基丁·阿尔达比尔裔是那座城市中的穆斯林法官,他是一位睿智而高尚的人,与伊斯兰教长卡玛尔丁·阿卜杜安拉·伊斯法罕裔一起来看望我,教长可谓时代俊杰。他是一位商人,生意做得很好,能背诵《古兰经》,诵念得非常好。同样,这座城市中著名的尊长和商人,包括沙拉夫丁·大不里士裔——我曾向他借过钱——都来看望我。这些穆斯林由于生活在异教徒之中,一旦有穆斯林来到这里,他们就非常高兴。他们说,这个人来自伊斯兰大地,就把自己的天课和五一税交给他,新到的这个人一下就会变得富有,可与商人们匹敌。在这座城市的大教长中,我见到布尔罕丁·卡泽伦裔。他在城外有一座修道堂。商人们把给阿布·伊斯哈格·卡泽伦裔教长的捐赠都给他。当衙门主管知晓我到来,就禀告了中国皇帝大汗。我对他说,我是从印度斯坦国王那里来的,我请求他派一位官差与我随行,以便把我带到中国大地——他们称为‘大中国’。衙门主管同意了我的请求,派了一位官差与我同行。之后,我即朝大中国动身了。”[23]

伊朗历史学家对“橄榄”(刺桐)城情况的了解并不仅限于蒙古时期的著作。在帖木儿王朝时期和萨法维初期的文献中也曾提到,这个名叫“橄榄”(刺桐)的港口是中国大港口之一。在《诸国历法》译本中,关于“橄榄”(刺桐)写道:“橄榄Zaitun这个词是一种著名的水果,也用它来称‘松州’……是一座著名的城市,旅行者们很多前往那里,靠近大海。”[24]在帖木儿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吉亚术丁·卡希()的《天文历法》()一书中,在他的世界城市地理经纬坐标图中,标出了“橄榄”(刺桐)的名字,提到它位于东经154度、北纬17.30度。该抄本的图像首次在这里采用。

一个佚名作者的手抄本《星相》,伊朗伊斯兰议会图书馆有其编目,从其历史地理的信息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抄本属于帖木儿王朝时期。其中,有一幅描绘地球的球形地图,记录了位于各个不同地理位置的众多城市,其中可以看到“橄榄”(刺桐)的名字。该抄本也是首次在本书中被介绍。

吉亚术丁·卡希《天文历法》手抄本,抄本归属伊迪亚·阿菲斯,编号443,第72页。

在萨法维初期(公元16世纪初期。——译者注)的一些地理文献中,也记载了“橄榄”(刺桐)的名字及其地理位置。其中包括《诸国划分》()一书,该书的一个简写本收藏在伊朗国家图书馆中,里面有一幅方形图,标出了“橄榄”(刺桐)城的地理位置。即在“世界城市经纬图表”中,标出了“橄榄”(刺桐)的名字及其经纬度。本书是首次介绍该抄本的著作。伊朗历史学家有关“橄榄”(刺桐)港城市的位置的信息,上面已做简要介绍。

佚名作者《星相》手抄本,归属伊朗伊斯兰议会图书馆,编号:6399

这些历史资料表明,伊朗人从宋朝末期即希吉拉历6世纪开始,到明朝中期即希吉拉历10世纪,以伊朗语名字“橄榄”(刺桐)来称呼中国的泉州城,并在地理文献中标出了其经纬度和地理位置。然而,这些并不是属于这座港口现存的全部证据和资料。在现今的泉州城,经过中国政府半个世纪的考古挖掘,发现了很多属于波斯湾航海家们的文化和历史遗迹。这些遗迹中的一部分收藏在泉州市伊斯兰博物馆,另一些收藏在厦门大学博物馆和刺桐城的清真寺中。2012年,作者对泉州和厦门市做了两次考察和田野调研,并成功拍摄了上述博物馆和清真寺中的很多伊斯兰石碑。这些遗迹中的一部分将在本书下一部分“波斯湾航海家在刺桐港的遗迹”——考古学的资料和证据——中首次展示。[25](下文“刺桐”一词不再标注“橄榄”或“泉州”,也不再用引号。——译者注)

佚名作者手抄本《诸国划分》,提到了刺桐城的经纬度归属伊朗国家图书馆,编号:2267

佚名作者手抄本《诸国划分》,在地图中标注出了刺桐城的位置
归属伊朗国家图书馆,编号:22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