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亲近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析

亲近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这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诉求,作出了简单的阐释。《未来水世界》剧照人类本是自然的一员,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归宿,如同拼图中的一块,人类只有深入自然的幻境中,才能真正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心灵中最终极的家园。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积极的、占主导方面的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合理调节相互关系的全部责任和义务。热爱生命,亲近自然,感触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才是人类与自然终极的关系定位。

亲近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析

芬兰美学家约·瑟帕玛在《环境之美》中娓娓说道:“只有两种类型的风景是可以接受的:一种是人类尚未触及的;另一种是已经达到了和谐的。”可以说,这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诉求,作出了简单的阐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探索和开发,还有很大的空间,例如占据地球大部分的海洋,我们对海洋深处多大、对90%的生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都还不了解,于是,这一部分自然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浩瀚的未知。但是,对于我们已经了解的,对于我们已经身处其中的大自然来说,人类与自然最好的关系莫过于和谐共生。的确,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地球进化史上的一个小小物种,虽然我们拥有了智商和劳动能力,可以用来改变生存状态,征服少量的恶劣环境,有效地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来为人类服务。但是,归根结底,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孕育着人类所依存的一切。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是孔圣赞叹大自然无言无语、无私奉献,描述得最为淋漓尽致。

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高山、平原、湖泊、高原、小溪、河流,没有这些存在,人类在地球上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谈不上生存,也许就如好莱坞电影《未来水世界》里所描述的那样,如果没有了大地、山川、河流,人类只能进化成为鱼的一种了。大自然为人类的牺牲又何止于此,动物植物从生存的那一刻起,就要担负为人类提供生存能量和质量的任务,没有这些人类基本需要的供应者的存在,那种痛苦的滋味,恐怕我们只能去问那些飞向月球宇航员了。我曾经无数次问自己一个问题,若是没有了自然为我们提供的春雨秋风夏炎冬雪,若是没有了山涧溪流和巍峨峻岭,若是没有了苍茫草原和浩瀚大海,我们生活中的美从何而来,我们的诗人们难道可以面对着陨石坑吟诵出一首首传世佳作吗?其实,我们找寻了许久大自然对于我们的重要,却不知道那些都是身外之物。

《未来水世界》剧照

人类本是自然的一员,自然是人类最好的归宿,如同拼图中的一块,人类只有深入自然的幻境中,才能真正找到自我,才能找到心灵中最终极的家园。“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宋人张孝祥的这段词,深层次地说明了人类精神与自然生态相通相融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所给予人的审美感受。人类只有与大自然脉动相连、浩然同流、和谐相处,才能永远生生不息。人类只有经常和大自然交流对语,才能体悟到人类与天籁共鸣,人与自然原本就是“人天合一”。

当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人类和所有自然界中的成员一样,既是索取者,也是贡献者。马克思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积极的、占主导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动的主体是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具有合理调节相互关系的全部责任和义务。在人与自然发生冲突时,人类不能把责任推给没有知觉、没有灵性的自然界,只能发挥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用积极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找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和途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人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那毕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阶段。这对某些人来说,好像人类对于自然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说:“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但也是为了人。”由此看来,在他眼里,科学就是要用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为我所用”。这种理论似乎成为我们人类最后的遮羞布,但这种噱头完全抵挡不了人类由于过度利用自然而招致的惩罚,更将被淹没在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呼声中,成为一种笑谈。人类似乎更应该站在自然的立场上来考虑和实行自己的未来,尤其是地球环境的生态系统,即所谓生物圈的平衡状况加以全面地和科学地考虑,然后再在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

其实,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的保护,中国古代就有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例如《逸周书·大聚篇》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记载。官方有过封禁山林的措施,民间也经常自发地划定一些不准樵采的地域,并制定出若干乡规民约加以管理。此外,所谓“神木”、“风水林”、“神山”、“龙山”等,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有些已具有自然保护区的雏形。进入近现代以后,对于自然的崇尚和敬畏,更多地演变成为人类的担忧和关爱。于是,更多的国家、民族加入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活动中去,我们可以看到诸如《京都议定书》之类的全球共同守则不断涌现;诸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之类的大型自然保护区从19世纪开始就在地球各处熙熙攘攘;诸如“绿色和平”组织之类的人类自发组成的团体;诸如我们身边的一个个自觉保护动物的素食主义者的出现,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现象,彰显着人类真正的觉醒。“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也许难以在每一寸草原上上演,但是当人类找到了真正与自然相处之道,和谐看起来就不那么遥远了。(www.xing528.com)

索取与贡献,这看起来像是商人的买卖。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止步于此了么?当然不会。热爱生命,亲近自然,感触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才是人类与自然终极的关系定位。如果语言尚不足以表达人类与自然的同生共存和唇齿相依,那么一首《大自然之诵》更加清晰地告诉我们:“大地如父母,天上飞的鸟类、地上的动物、水中的鱼类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一花一草都是我们的大自然的家人,尊重我们的生命,也热爱他人的生命,光辉自己的生命,也光辉他人的生命。”既然我们需要热爱它,那就让我们去认识它,阅读它,倾听它,默念它,用心灵去感受它,用双手去呵护它。康拉德·劳伦茨说:“今天,大自然对文明的人类中太大一部分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对于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对于自然的认识止步于课本、电视或者网络,而当我们端坐在水泥房子之中,用双手机械地敲打键盘之时,窗外正是山花烂漫之时。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和没有生命的东西打交道,他们已经忘记该如何理解有生命的生物,如何和它们打交道,从而导致人类作为整体如此无情地摧残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当然,亲近自然并不是点击关于自然的网页,用遥控器选择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那么简单。

对于自然的认知和热爱,是一个让人倍感愉悦的感染美好情感的过程。亲近自然、观察自然、阅读自然、与自然交朋友,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自然带来的身心愉悦,沐浴自然带来的心灵激荡。我们很惊异于BBC为什么会拍出那么令人惊异的自然纪录片来,却不知道记者和摄像师们在大草原上和狮子睡在一起,以草原为床,以蓝天为被。热爱与亲近是要付出代价的,与自然浸泡在一起,是写出《生而自由》这种伟大篇章的唯一途径。著名学者汪慈光说:“因为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今天讲大自然。大自然中有天、地、人、万物。人是大自然的最重要的成员。人是不能离开大自然的。”

我们今天讲的大自然不仅仅是热爱花花草草,也要热爱人,热爱人就是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天地,热爱一切万物。把对待大自然的爱心发挥出来,让年轻人一边唱、一边跳,结果真的改变了他们的气质,年轻人应该有的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朝气统统展现出来了。于是,我们逐渐领悟到,真正的爱自然是亲近自然,真正的亲近自然是走进自然,走进自然就要求我们放弃生活中那些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东西,比如在周末我们不再坐在十几平方米乌烟瘴气的小隔间里上网,比如在上班、上学的时候我们用散步自行车代替那些丑恶的喷着尾气的钢铁怪物,比如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在布满芳香和泥土的中央公园吸收大地精气,比如我们定期去那些高山流水之地感受自然。

请相信,自然不仅仅是我们生存的那一小片钢铁森林,动物并不仅仅是我们身边俯卧的金毛猎犬,植物也不是楼宇之间可怜的星星点点。如果你热爱自然,如果你热爱生命,就不要再羡慕电视里那些探险者们,放下手中的事情走出来,那里才是自然。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相处之道,这就是属于未来的人与自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