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蜂巢浸润课程:幼儿在社会学习中的成长与发展

蜂巢浸润课程:幼儿在社会学习中的成长与发展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幼儿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是在与成人或同龄人的互动中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宏观系统由文化、行为规范、法律等影响和支持幼儿发展和成长的东西组成,是幼儿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

蜂巢浸润课程:幼儿在社会学习中的成长与发展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量的行为可以由社会学习理论(Social-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进行解释。经典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被观察的对象称为榜样。榜样模仿在各类学习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如幼儿的语言习得就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对他人发声、音调的模仿而来的;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行为模式也是对同性长辈的行为模式的观察与模仿。

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包括四个阶段。首先,注意,观察者必须注意到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其次,记忆,观察者必须把榜样的行为储存在记忆中;再次,再现,观察者在身体和心理上有能力再现榜样的行为;必须正确地重现该行为;最后,动机,观察者必须有理由重现榜样的行为。[4]

家长和教师是幼儿最主要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和应对方式将给幼儿的成长带来长期影响。尤其在孩童成长的早期,家人的榜样影响更甚于教师,比如一位脾气暴躁的母亲,她粗暴对待他人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充满仇视的情绪,都会被她的孩子不加区别地吸收。因此,作为幼儿教育过程中的生活代表的成人,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如怎样做家务,怎样在花园里劳动,怎样和他人交谈,怎样关心别人,怎样维护和布置周围环境等,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幼儿这个观察者的真实存在。

通过观察学习,幼儿可以习得一些新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并不一定都会表现出来。幼儿选择哪一种行为方式表现自己,取决于外界的反馈。例如,在区域活动的收拾整理环节,新来的幼儿观察到了不同的行为——有的幼儿用完工具之后乱扔乱放,也有幼儿用完工具之后会整理归类并放回原处。这个时候,教师表扬那些将工具整理好并放回原处的幼儿,那么,通过表扬的信号,新来的幼儿也会主动自然地学习到将工具放回原处的行为。

除了在日常教学和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还专门设置了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真实的场景中,给幼儿提供观察的对象和群体,让他们直接感知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帮助幼儿获得亲身体验。

2.维果斯基的社会理论观点

维果斯基相信社会背景比态度和信念更多地影响学习,社会背景造就了认知过程。与以往的心理发展理论相比,社会文化理论更为强调儿童是通过与其所处环境中的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进行学习的,因此要格外重视环境和社会互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幼儿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幼儿是在与成人或同龄人的互动中获得对世界的理解。例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幼儿会更倾向服从群体和多数人的意愿,因为他们从小被教导要听教师和长辈的话,而在崇尚个性的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幼儿更愿意表现出与他人不一样的特质。

环境不止包括幼儿所身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幼儿日常的活动空间——家庭环境、园区环境,这些都是幼儿成长中的支持场所。一个能潜在激发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环境,可以帮助幼儿毫不费劲地在外部环境中进行无意识地学习,同时,环境中还要有给幼儿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成人。幼儿在熟练使用语言、掌握所学技能之前都离不开成人指导和优秀同龄人的影响。最初,幼儿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接受他人的教导和帮助,之后幼儿便能自己承担起学习技能并使用技能的责任。就好比,成人在教幼儿如何漂浮在水面时,最初需要在水中托住这个幼儿,然后提示该幼儿放松身体到水平位置,最后逐渐放开手(黛安娜·帕帕拉等,2013)。所以,提供一个激发幼儿学习又给予支持的环境是每一位幼儿教师的职责所在。(www.xing528.com)

在现实环境中,社会互动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感知自身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明白物品该如何放置和使用,发起互动并回应他人,与其他幼儿分享和使用玩具等,当然,争吵、攻击等行为也会随之出现。为什么会强调社会互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其一,社会互动可以加深幼儿对自身特征的了解,包括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特征的了解,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其二,社会互动也是幼儿习得与他人交往技巧的主要途径,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在同伴交往、师幼交往和亲子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建立起来的。

基于这一理论的启示,在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的建设中,我们也在努力营造丰富多样、功能多元的室内外环境。同时,社会互动也是蜂巢浸润(SKEP)课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颗螺丝钉,连接着课程的每一个环节。

3.布朗芬·布伦纳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幼儿生活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其生活环境不仅包括那些与他直接相互作用的环境,也包括那些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以幼儿为同心圆中心,可以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由里到外依次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布伦纳认为:微观系统是幼儿直接参与、亲身体验着的环境。微观系统既包括与幼儿联系最为密切的父母、家庭成员,也包括由教师和同伴组成的幼儿园成员,微观系统中的人会对幼儿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其他系统都是通过这个微观系统间接作用于幼儿的。中间系统由“幼儿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包括诸如家庭、学校、社区和日托中心等抚育幼儿成长的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者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等。外部系统是指那些幼儿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例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人的职业类型等。外部系统对幼儿的影响是间接的,幼儿并不直接进入父母的工作环境,但幼儿的成长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宏观系统由文化、行为规范、法律等影响和支持幼儿发展和成长的东西组成,是幼儿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宏观系统中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所推崇的价值观和约定俗成的观念,这些事物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每个层级的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家庭的养育环境、学校教育设施的设置和社区游乐设施的使用情况等因素均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同时,家长的工作调动(涉及中间系统)对幼儿的生活环境(涉及外部系统)会造成影响,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小系统,家长、教师、幼儿同伴构成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生态系统环境的主体,且这些环境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倡导教师、家长多元参与,共同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探索提供支架。蜂巢浸润(SKEP)课程关注到了幼儿园、家庭、社区不同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构建了有利于幼儿社会学习的良好社会生态。

以上各家教育学理论、儿童发展理论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理念,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为蜂巢浸润(SKEP)课程建构端正了导向、坚定了信心;为理念确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为蜂巢浸润(SKEP)课程模型建构提供了可贵的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